大馬華人看台灣 一切的起點
大馬華人看台灣 一切的起點
莊亦軒 2020/01/15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科技學系學生何浚捷的家庭是重組家庭,有個同父異母的弟弟。他從國中起就懷抱著想來台灣求學的心情,來到台灣後面對說著共通語言的人。但是文化衝擊卻一點也不小。
何浚捷讀華人小學,升上中學後(相當於台灣的國中三年加高中兩年)讀以馬來人為主的國立中學。他的家人曾經考慮過華人辦的獨立中學(由華人創辦運營的獨立中學,課堂中使用的語言以中文為主,學習的教材也通常來自大陸或是台灣),但因為經濟跟距離的考量,還是選擇了國立中學(馬來西亞政府成立的中學,學校裡以使用馬來文及英文對話為主,課本內容也是馬來西亞當地編印的)。雖然馬來西亞從幼稚園,就開始教授馬來文及英文,但若當初選擇進入獨立中學。無疑會減少使用馬來文及英文,何浚捷說,幸好當初選擇了國立中學,接觸到大量非華人的同學,學習到不同語言,馬來文跟英文的口說能力都比就讀獨立中學的朋友來的好。
何浚捷也從家庭、社區中學習粵語、福建話等方言。何浚捷解釋,馬來西亞各州都有主要使用的方言,例如他身處的雪蘭莪州通用方言就是粵語。
何浚捷說,他在國二時參加了採訪營隊,燃起了他對新聞的熱愛,發現自己很喜歡寫新聞、看新聞;營隊裡的隊輔、老師都畢業於台灣的大學,從那時起,他就很想台灣媒體相關科系,何浚捷說:「感覺台灣是個可以實現夢想的地方。」
當時的台灣電視節目、偶像劇都在大馬可以收看,大馬人很嚮往媒體、演藝圈、電視圈。何浚捷說,高一的時候喜歡上蘇打綠樂團,主唱青峰是國立政治大學畢業的,他想當青峰的學弟,當時就以政大為目標,連手機桌布都換成了政大的照片,想來台灣的念頭變成何浚捷讀書考試的動力。雖然最後在師大的僑生先修部時,競爭政大名額輸給了同是來自馬來西亞的僑生。所以進入下一個志願序的交大傳播與科技系。
何浚捷受訪畫面。(圖片來源/莊亦軒攝)
2015/9來到台灣;衝擊的開始
來到台灣後,何浚捷發現,台灣人不太了解離台灣很近的東南亞國家,但卻很了解距離遠的歐美國家、日本、韓國。像他就常遇到有台灣人會簡稱他為馬來人,這點在初期讓他頗感冒犯,他解釋,馬來人是馬來西亞三大民族裡最大的種族,馬來西亞約有54%的人口是馬來人。久了以後,何浚捷發現,台灣人真的是不懂,因為大家通常會「國名」加上「人」簡稱一個國家來的人,例如:英國人、日本人、韓國人,但遇上馬來西亞這個比較特殊的國家,就不能如此套用了。若是馬來西亞的華人通常可以稱為華人、馬華人、大馬華人、馬來華人,但就是不可以直覺簡稱為馬來人,因為這樣所指稱的是完全不同的一群人。
何浚捷在交大校園畫面。(圖片來源/莊亦軒攝)
何浚捷說,來到台灣之後,比較能包容不同意見,即便是覺得不能接受的事情也會試著去了解。他說,台灣在面對不同的意見是十分包容的,馬來西亞族群文化多元,但沒辦法充分討論安樂死、同性婚姻、大麻合法化等議題,以性別議題來說,馬來西亞公眾人物若是同性戀會被嫌棄。比較起來,馬來西亞的多元比較流於表面。
另一點令他感到驚奇的台灣媒體對於政府的監督從來不手軟,甚至以挖掘弊案為職志。因為在馬來西亞情況有些類似以前威權時代的台灣,有新聞審查制度,新聞局會審查新聞。馬來西亞的報紙因為批評馬來西亞前首相納吉任內的一馬公司掏空案,而被馬來西亞政府查封。
![]() |
記者 莊亦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