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的話
評審的話
評審 張玉佩 文 2013/06/23
鳳凰,浴火爾後重生。
《喀報》,一直被視為是傳科系學生浴火鍛鍊的必經磨練。學生在一整年的喀報訓練中,承受著獨立找尋題目、策劃採訪、撰文寫作、多媒體製作、影片剪接後製、編輯完稿發刊等工作;一不留神,誤了發稿時間、錯了編輯排版,或者到了截稿時間才發現自己與Flash、Adobe等後製軟體不熟,種種錯誤學習的歷練不斷出現在發刊過程。然而,認真、奮發、傷心、流淚、挫折、重生等過程,不斷地循環在這一整年的學習經歷。
金喀獎設立的目的,即是在紀錄此段浴火重生、精煉粹取後的精華作品。透過精華作品的凝結,希望可以作為承先啟後、下一屆喀報記者的模範對象。
第一屆金喀獎項,成立於102學年下學期,由《喀報》156期到166期、282件作品共同參賽。競賽過程,分為提名與投票等兩階段。提名階段是由助教列出文章清冊,透過線上問卷,由全班同學進行提名。投票階段,亦由同學們針對提名名單,進行投票,綜合評比出本屆得獎名單。
根據議題分類的獎項,共有最佳社會議題獎、最佳人物報導獎、最佳文化分析獎、最佳攝影獎、最佳文青獎、最佳心情故事獎等六大類,多數參賽類目都是對應《喀報》的議題類目,除了影評、樂評與書評等三類因數量較少而合併成為最佳文青獎以外。這些獎項之中,競爭最激烈的是最佳文化分析獎,共有126件作品參賽,接下來分別是文青獎51件、社會議題獎32件、心情故事獎30件、人物報導獎24件以及攝影獎19件。
競爭最激烈的最佳文化分析獎,分別由王宗瑜的文字作品〈物化的美好 綠豆湯女孩〉與戴裕倩的影音作品〈病房歡樂列車 給你好故事〉勝出,前者鎖定當紅網路自拍現象分析,而後者則深入台大兒童病房、探討兒童友善醫療的環境。最佳社會議題獎優勝,則由王柔婷的影音作品〈長照系統 走出老人家暴〉獲得,該作品成熟展現新聞專題企畫的成果。同為影音作品的謝昌錡〈還愛部落 芽悟巴善〉則獲得最佳人物報導獎優勝,該作品生動活潑呈現出原住民文化特色,而同樣呈現台灣客家多元文化的黃莉新聞攝影作品〈苗栗火旁龍 元宵作客〉,則獲得最佳攝影獎優勝。
最佳文青獎優勝,是姜藍茵的影評〈屬於情人和黑白片的年代〉獲得;最佳心情故事獎則由王宗瑜的〈最順眼的眼中釘 我的弟弟〉。兩篇文章作者的文筆都呈現出輕鬆愉快清新小品的特質。
《喀報》作為新媒體的特色,在於多媒體素材的使用,因此,除了文字之外,尚有互動式媒體、新聞圖表、廣播與影像等媒材,讓同學們可以學習選擇最適當的媒材來表現出採訪分析後的理念或想法。對此,金喀獎也針對多媒體媒材的使用,新增最佳動畫獎(38件)、最佳資訊視覺獎(45件)、最佳廣播獎(26件)、最佳影像新聞獎(42件)等項目。其中,最佳動畫獎是指透過互動式媒體所創造出來的新型報導形式,簡瑋靜的〈二行詩的世界〉以動畫呈現出詩意美感而獲勝,而最佳資訊視覺獎則是指新聞圖表類的作品,強調資料彙整為資訊的視覺呈現,吳悅萍的〈外食族「鈉」麼傷身〉簡潔美麗呈現資訊的方式獲得眾人激賞。此外,王柔婷的廣播作品〈非關家庭 釋放黑色能量〉與王蒂鷹的影像新聞〈跟著媽祖去旅行〉都充分展現出聲音與動態影像媒體素材的長項。
每期《喀報》側欄的廣告,也默默隱含著同學們認真努力的結果。最佳廣告獎,即是特別為了側欄廣告而設,由黃莉的〈菲常時期〉獲得。另外一個不為人知的努力,則是同學們針對《喀報》網站流量,透過Google Analytics所進行的閱聽眾分析,透過這個分析,《喀報》成員可以更加瞭解影響刊物閱讀的總和狀況,最佳神算獎即是選出閱聽眾報告裡分析得最為精準、有條理的組別。
![]() |
記者 張玉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