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手村移林 樹木的哀號
選手村移林 樹木的哀號
記者 吳羽涵 報導 2014/01/14
「我要林口森林,我要林口森林。」
「怪手快滾蛋,選手村爛攤,人民不買單。」
一群關切林口森林的人民,聚集在林口土地上喊著保護森林的訴求,但他們身後傳來的卻是怪手挖掘土壤的聲音以及電鋸割樹枝的聲響。事實上臺北市將於二○一七年主辦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以下簡稱世大運),選手村興建地點為林口地區,而民眾身後進行的是樹木移植工程。
選址惹爭議 民眾怨聲載道
二○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臺北市取得世大運的主辦權,選手村則建蓋於新北市林口區的國宅用地,提供比賽選手舒適的住宿環境,等待賽事結束後將恢復國民住宅型態,全權轉交新北市政府。然而選手村用地卻是歷經三十年自然生長的森林,總面積更有十三公頃。臺北市政府(以下簡稱北市府)預期在十二月前將森林內一千兩百棵樹木,全數移植至林口文小三預定地、頭湖國小等地區,引發當地居民和護樹團體的反彈,並提出原地保留森林的訴求。
搶救林口森林行動聯盟發言人簡佑遠指出:「如果除掉這塊林地,這個地區最原始的模樣也會被斬除,這不只毀掉自然的生命,也毀掉林口當地的文化記憶。」當地居民黃淑美也表示:「很希望能保持這塊綠地,這邊很多人會出來溜狗,老人也會在這走來走去,但蓋國宅就沒有了。」
反對人士亦質疑地點的選擇為何不在臺北市地區,對此臺北市政府體育局公開解釋,選手村須在同一基地並具一定的面積,然而臺北市內無法提供此規格的場地。對於更改地點的可能性,林口野步之友召集人陳信甫表示,影響選手村的決策,最後的時機是去年的二月到三月,超過時間點,就不可能再更改地點,因為得在世大運開辦前完工,無法無限期的拖延。
不過仍然有部分民眾持續地抗爭,盼望北市府能立即更改地點,原地保留林口森林。簡佑遠認為更改地點是可行的,畢竟林口還有很多空地,並提到過去幾屆的主辦國大多以整修學校宿舍,或者使用學校的預定地的方式來建造選手村,並待比賽結束後合理成為學生宿舍。在選址方面北市府可有更全面的考量、仔細參考歷屆世大運興建選手村的資料,並與民眾建立良好溝通以達成共識。
圖表呈現選手村建蓋過程所經歷的事件,並整理歷屆選手村的規模型態。(圖片來源/吳羽涵製圖)
忽視土石危機 人民心惶惶
大量樹木的移植,不僅影響森林生態的多樣性,使得動物的家園遭到摧毀,對環境的影響更不容忽視,特別從宜蘭頭城前來關切林口森林的高中生梁一賢說道:「自然環境跟人是脫離不了關係,但今天政府是在對和自己共生的東西做破壞,最後將導致自己滅亡。如果不再去做保護,以後的環境會更恐怖。」因應自然環境的維護,選手村欲規劃零碳開發、打造成綠建築形式,並保留部分林口野步森林做為生態公園,得知此規劃的陳信甫則說:「弄一個生態公園,樹綠綠的沒錯,但這些動物就是不進來,變成是一個昆蟲動物的牌位公園。只是人的勝利,人的綠地。」
面對環境的危機,當地居民顯得憂心忡忡,格外擔心建築選手村將引發土石流,因為開發地區正位於土石流中度潛勢溪上游的集水區。林口當地居民侯小姐說:「如果發生土石流,那很可怕的,到時候誰去收爛攤?」然而建築系出身的陳信甫反而認為根據林口台地的走勢,並不會有土石流危險,而且工程不可能靠著土地界線去開發,若建築在安全範圍內則無需過於擔心。
但部分民眾仍要求政府對開發區域辦理環境評估作業,對此北市府卻公開表示,此地屬市地重劃,已完成公共設施,不須辦理環境影響評估工作。面對這樣的回應,民眾認為北市府是在規避環境評估。事實上,若願意花費時間執行環境評估作業,不僅對當地居民有所交代,未來居住在這片土地的人民也將倍感安心。
搶救林口森林行動聯盟自製的選手村預定圖,顯現不滿的情緒和對環境的訴求。
(圖片來源/搶救林口森林行動聯盟粉絲專業)
欠缺專業性 任意砍樹毀林
繼二○一三年九月六日大型機具進入林口森林實施地質鑽探作業後,十月十日北市府動手施行樹木移植工程,不少樹木被電鋸修剪到只剩十分之一的樹葉,眾多怪手持續執行著斷根作業,被列為新北市受保護老樹兩百一十一號的五十年大榕樹,甚至遭到承包商的修剪,天上的鳥兒則因找不到鳥巢而在空中無助地飛著。
因此十月十二日抗議人士趕緊前來阻止樹木移植工程,並質疑承包人員的專業性,江翠國中護樹志工潘翰疆質疑政府說:「老榕樹是受保護樹木,之前林口說明會官方承諾會原地保留,現在原地保留都是假的,說要妥善移植都是假的。」現場林口當地居民葉小姐激動落淚表示:「我今天早上走到這看到大榕樹已經被砍成這樣,我非常的憤怒,希望他們立刻停工,不要再砍伐我們的森林了。」
民眾參與反對選手村興建的抗議活動,要求包商立即停工。(照片來源/吳羽涵攝)
十月十三日新北市農業局公開說明,承包商因違反新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未經核可即任意砍樹、未依施工計劃書移植樹木,因此遭勒令停工並且須繳交罰款,北市府也承認包商有濫砍的問題。但北市府曾對外表示九月三十日當天有邀請擁有獲日本資格認定的樹醫李碧峰,前往現場教導承包商修剪樹木及斷根的技術。然而李碧峰卻表示:「我第一天去根本沒有做技術的指導,我建議不要現在做斷根。修剪也是不需要的,要移植的當下再修剪就好,可以二月或三月一次移植,乾脆一次挖一次種存活率會比較高。基本上我的想法是說,樹如果要移植,必須做原型樹移植,這樣樹會很漂亮很完整。」
北市府明顯未聽取專業樹醫的見解,自行實施移植作業,也未依照樹醫的建議使用原型樹移植,反而將一棵棵的樹木修為樹葉稀少的模樣。發生如此重大的疏失,政府叫人民如何放心地將樹木交給承包商移植?在動工前政府該有更詳盡的開發規劃,並確實地依照樹木移植保護計劃動工,對於開發人員的專業訓練更是馬虎不得。
修剪樹木的現場散落著許多樹枝,包商的專業性受到質疑。(照片來源/吳羽涵攝)
全民護環境 創造綠意台灣
選手村開發案整體上確實有值得改善的地方,不僅地點的選擇須更謹慎以減少負面的批評聲,也可參考改建學生宿舍的方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而且環境評估作業的確實執行能使人民安心,秉持專業實施工程計畫也格外重要。既然已引來反對的聲浪,該如何與民眾取得共識將是北市府的一大課題。
現今越來越多都市更新正在執行著,不少樹木被迫遷移或遭到砍伐,簡佑遠表示:「還有這麼多受保護的樹木,告知民眾它的價值在哪裡,這種思想教育才是最基層的。」不管是小樹、花草甚至受保護樹木,皆需倚靠政府和人民共同維護,讓台灣這片美麗的土地,始終散發著綠意盎然的氣息,也給予下一代更好的生活品質。
![]() |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