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

尊重生命 安樂死是否安樂

紀錄片【十二夜】掀起安樂死議題開端,喚醒人們對於流浪動物的關懷,正視台灣長期面對的流浪犬過多的問題。

尊重生命 安樂死是否安樂

記者 江欣薇 文  2014/01/14

今年十一月底上映的紀錄片【十二夜】於上映三周後達到五千萬的票房佳績,不僅成為近來人們談論的話題,更再度為台灣流浪犬的議題掀起開端,引起民眾廣大的迴響。【十二夜】以低角度的方式拍攝,真實地紀錄著流浪犬被送進收容所後所面臨的生活,在經過十二天的等待之後,若沒有被人領養,牠們最終將接受安樂死的命運。

動物收容所常設立於距離人們視線很遠的地方,因此人們看不見也聽不到,所以就能假裝不在乎。【十二夜】導演Raye曾在記者會受訪時表示:「若想要改變這個世界的殘酷,你必須先鼓起勇氣直視牠。


【十二夜】以「領養、不棄養」的觀念為宗旨,希望想養狗的民眾以領養代替購買。
(圖片來源/
十二夜臉書

 

流浪犬 何去何從

【十二夜】效應不斷熱燒,讓民眾更關心流浪動物的問題。在台灣,流浪犬的定義為在野外流浪、沒有主人的情況下自然生存的犬隻。們的來源包括:自行走失、民眾棄養、繁殖場丟棄以及流浪犬繁衍的後代,而這四者當中又以民眾棄養佔絕大部分。在今年的七月份至九月份,台灣爆發狂犬病後,民眾的棄養數比過去同期高出很多而使得棄養問題變得更嚴重。

流浪犬數量過多造成的社會問題愈多,諸如:噪音問題、環境衛生、交通安全、傳染病等,事實上影響民眾的生活甚深。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必須著手處理數量過多的流浪犬,而一般人在面對街頭流浪動物時,雖然會給予同情的眼光,但並不會主動伸出援手來幫助牠們。官方單位的政策是成立收容所,並且在十二天的期限內讓人們前往認養,超過期限以後便進行安樂死以控制台灣的流浪犬數量。


全國公立動物收容所收容處理的流程。
(圖片來源/動物保護資訊網
 

安樂死是否安樂

根據關懷生命協會的解說,當人們無法繼續飼養這些動物時,基於避免讓動物痛苦的前提下,而不得不採取安樂死的做法。台灣於民國八十七年起施行《動物保護法》並施行安樂死至今已經十六年,政府機關於各地設立收容所和捕犬設施,但流浪動物的處境是否真的有所改善?而安樂死的施行究竟是否合理?人類有沒有權力決定這些流浪犬的生死?

對此全民連鎖動物醫院的專科醫師黃昭文表示:就醫學角度上,現今的獸醫學若無法挽救患重病的犬隻,而為了避免犬隻的痛苦和飼主的無力照顧,安樂死會是解決的辦法之一。雖然如此,黃昭文醫師表明若以人類的情感面而言,他並不會主動為流浪動物進行安樂死。曾經發生過飼主要求為寵物犬進行安樂死的案例,但是黃昭文醫師並未直接答應,轉而要求將寵物犬進行詳盡的檢查,最後再將檢查的評估結果和最後決定權交由飼主抉擇。

安樂死是以最低的受痛苦程度而把動物的生命「人為地結束」,在定義上是要讓這些動物死得安樂並快速地解決數量過多的問題。長期照顧校園流浪犬的汪汪社社長陳枝懋則表示,應視各地區的流浪犬數量和收容所狀況才能決定是否施行安樂死。「能力有限的收容所,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好對流浪犬進行安樂死。人們認為安樂死能解決流浪犬的問題,但實際上犬隻數量變少以後也只解決了數量過多的問題,而繼續存活的流浪犬,有的會鬧事甚至咬人,安樂死無法徹底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台灣收容所的安樂死作業流程。(圖片來源/江欣薇製)
 

生命中繼站還是終點站

死亡是一種解決空間不足的快速方法。」黃昭文說。收容所裡的生命很短暫,多一隻動物進來,就意味著有另一隻動物得要出去。出去的方式只有兩種:被認養或安樂死。但對於長期投身在動保界的資深媒體人張沂卉而言,存在著第三種情況,那就是自然死亡。全台目前有三十八所收容所,許多都是處於設備簡陋和動物福利不佳的情況。收容所應改名為屠宰場!張沂卉表示,這些設立在偏遠地區的收容所,衛生條件不佳、空間狹小,容易使傳染病蔓延迅速,流浪動物常因此不到十二天便提前染病致死。從捕抓流浪犬到讓安樂死,費用為台幣八千四百元,若有效地使用,這筆數目可以拯救無辜的生命。張沂卉也感慨地道出,拯救流浪犬原應由官方機構來執行,如今相較之下卻變成民間團體更為積極地在為弱勢發聲。

對收容所內的流浪犬最終處以安樂死,至今仍然是個牽涉政治政策、金錢糾葛以及夾雜許多無奈的議題。而在爭議的背後,黃昭文醫師表示:「對流浪動物進行安樂死是沒辦法中的辦法,但也只能治標不治本。一隻狗在一年內可產下十四至二十隻幼犬,繁殖能力相當高,安樂死的速度顯然趕不上生育的速度。民眾應培養正確的飼養犬隻觀念,以領養代替購買,絕育動作更是不能少的觀念。」佛羅里達州 Broward城人道協會總裁Rick Collord曾說過:「解決流浪動物問題的主要障礙是善良卻無知的社會大眾。」


誘捕、絕育、釋放,是一種取代安樂死的人道管理和減少流浪犬貓數量的方法。
(圖片來源/suiis
 

領養取代購買

愛狗人士徐煜婷表示:「【十二夜】灌輸民眾以領養取代購買的概念,喚醒了人們對流浪動物的關懷。大多數看過這部片的人往後如果想要養狗,第一個反應應該都是去收容所領養。」歸根究底,收容所並不是解決流浪犬問題的地方,而備受爭議施行的安樂死也無法根除問題所在,唯有公眾教育的落實才能減少流浪犬隻並達到改善的效果。

因此「愛牠就請不要拋棄牠」民眾在養寵物前,應謹慎檢視自身是否有能力照顧牠。透過絕育有效地控制全台流浪犬數量,不僅費用較施行安樂死來得低,也更符合人道犬隻管理的標準。流浪犬的問題應是全國人民須共同面對、承擔的責任,而並非以逃避的方式施行安樂死而犧牲無辜的生命。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記者 《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