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

學費漲不漲 不是二選一

四所大學提出調漲學費,學費是否該漲?學生的困境與校方的難處要如何平衡?台灣高教該何去何從?

學費漲不漲 不是二選一

記者 江岱燕 報導  2014/01/14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中旬,世新、實踐、大葉、淡江等四所大學,向教育部提出調漲學雜費申請。但是在物價不斷上漲的情勢下,學雜費跟著漲,許多學生、社運團體皆擔心不堪負荷,反彈聲浪四起。不過,高等教育的學雜費問題已經不單純只是「漲」或「不漲」的選擇題。


調漲學雜費已經不是二選一的問題了。(照片來源/gipi的學習筆記

大學學雜費在教育部規定下已經凍漲七年,去年六月底教育部發文給各大學,表示可以在七月中提出調漲學雜費的申請,但由於時間過於緊湊,許多大學根本無法完成申請程序。隨後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便向教育部提出反應,於是在九月底各大學再次接收到公文,申請期限也改為十二月中旬。
 

異言堂 校方學生各執一詞

這次的學雜費調漲,除了因為增加學生和家長的經濟負擔而引起各方關切,也因為在校方決策過程中,學生是否有充分表達意見的機會,也成了另一個爭議點。實踐大學主任秘書胡寶麟表示,調漲學雜費的研議過程確實符合教育部規定。依照程序,學校必須先召開審議小組討論,小組成員需要包含學生代表。「我們找了學生會會長、學生議會議長、進修部學生會理幹事,台北與高雄兩個校區都有學生幹部參與決議。」胡寶麟解釋道。

對於學生質疑審議小組的代表性,認為學生並無充分參與,胡寶麟則說:「學生會會長、學生議會議長等皆由學生投票選出,為何不具代表性?」而在審議小組完成討論後,實踐大學也召開說明會邀請各班班代與同學參與。但是實踐大學基變社成員巫馥彤則表示:「校方並無主動公告調漲學雜費說明會資訊、說明會中發言被管制、審議小組黑箱召開、調漲幅度變動從未公告全校師生、反對調漲連署攤位三度被撤等。」認為學校這次調整學雜費的過程,學生被刻意排除在外。

另外「世新大學學生勞動權益行動小組」則在苦勞網發表新聞稿表示,在學校決策通過調漲學雜費的過程中,學生並無充分表達異議的空間。儘管各校都完成申請程序,並送交教育部,但是決議過程中校方與學生雙方,似乎並未達到良好且完善的溝通。


「世新大學勞權小組」公開表示,學生並未在調漲決策過程中獲得充分的表達空間。
(照片來源/
世新大學學生勞動權益行動小組粉絲專頁

 

漲不漲 學生校方苦哈哈

儘管知道調漲學雜費會引起各方人馬關注,但是這次除了大葉大學撤回申請並改由董事會捐款外,其他三所大學仍然維持最初的決定。

胡寶麟表示,學雜費為學校運作的主要來源。實踐大學早期採取低學費政策,與其他私立大學相比,平均少四到八千元的學雜費,加上背後沒有財團支持,可運用的資金也因此比其他學校少。考量到學校永續發展,不論是軟硬體更新或是各方面的投資,勢必有增加金源的需要,因此才提出調漲學雜費的申請。交通大學主任秘書裘性天也認為,教育需要一定的花費,而近年物價上漲也對學校造成衝擊。若仔細計算會發現,大學所收的學雜費並不足以負擔這些成本。但是教育的花費無法隨意刪減,若想維持高等教育的品質,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將相當困難。

但是「反高學費行動聯盟」成員徐文路表示,這次提出調漲的幾所私立學校,並無公開詳細的財務報表,世新大學雖然有提供較詳盡的資料,但是結果顯示校方仍有盈餘,並無虧損,何來調漲的理由?因此,若將教育程度設定為大學的「初任人員平均每人/月經常性薪資」,進行成長百分比運算,並且逐年累加。可以發現從二○○五年到二○一二年,大學生畢業第一份工作的平均薪水是向上成長。但是物價指數也呈現向上攀升的趨勢,而且漲幅還遠遠超越薪資。


從二○○五年到二○一二年「初任人員平均薪資成長百分比」與「消費者物價指數」,
皆呈現成長趨勢,但薪資成長百分比的漲幅卻遠不如物價指數。
(圖片來源/江岱燕製)

許多家庭無法負擔高額的註冊費,只能由學生申請就學貸款。根據實踐大學「一百學年度學生在學期間教育支出估算」,僅計算學雜費、書籍費與宿舍費等可申請就學貸款的項目,大學生畢業後須承擔的負債大概介於四十到五十萬。但是讓社會新鮮人聞之色變的「二十二K」,光是應付生活基本開銷就已經不太足夠,怎麼負擔一筆數字不小的債款。因此各大學調漲學雜費也引起許多社運團體與學生的反彈。
 

高等教育花費 誰來買單

現在是一個大學生滿街跑的時代,擁有高學歷不代表有好待遇,理想與現實往往像兩條平行線,沒有交集。對此,裘性天認為,大學的真正目的是教育,「文憑」與「教育」的關係必須適時地拆開。沒有任何人保證只要讀某大學、某科系就可以獲得特定的工作待遇。徐文路部分同意這樣的觀點,但是他也提出就現實層面而論,學生畢業後為了溫飽仍要找工作,還是期待接受高等教育可以對未來求職有所幫助。


現在台灣社會,高學歷未必等同好待遇。(照片來源/和訊網

此外,徐文路也指出「現在許多科系的需求,變成是企業的需求」,越是應用性的課程、科系,越是為了企業而存在,大學原本應該是「最終知識的探討」,現在卻宛如「職業訓練所」。但是學生進入企業是為公司賺取利潤,企業是最大的受益者,卻將「職前訓練」的成本轉嫁給學校。因此他認為教育的花費,企業也必須負擔責任。

「政府經費不足及分配不均,導致現在私校教育經費缺乏。提高學生的學雜費不能作為根本的解決方法」巫馥彤這麼表示。他認為學校應該向教育部施壓,爭取教育經費,而政府也要向企業課徵資本利得稅,以擴大公共教育資源的支出。
 

台灣高教 仍須加油

這次調漲學雜費引發許多爭議,為了維持高等教育的品質,投資更多金錢是不可避免的,但作法是否該為調漲學雜費?而調漲決議過程中,各方意見是否達到完善地交流?或是該由政府出面,透過課稅重新分配資源?台灣高等教育的未來還需要各方繼續努力。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記者 《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