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人生 一個人的大旅行
改變人生 一個人的大旅行
記者 游瑀萱 報導 2014/01/14
陽光和煦的周末午後,他隨性地坐在捷運站外的大樹下,分享著他的旅行故事和生活態度,從泰國、埃及到義大利,從旅行、生活到人生。微風徐徐吹起他率性蓬鬆的頭髮,而在那底下,是一雙堅定而熾熱的眼眸。
他是劉哲瑜,三年前,他毅然決然地辭去工作,帶著戶頭裡好不容易存到的三十萬,獨自背著背包,在一年之內闖蕩了十三個國家。這個旅程,不但改變了他對自己、對台灣的看法,也改變了他的人生。
勇敢出走 實踐旅行夢
「勇氣不是不恐懼,勇氣是雖然害怕,仍然試著做出正確的決定。」
身為一個被認為是草莓族的七年級生,劉哲瑜在踏上旅程之前也曾經對未來感到徬徨,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能做什麼,甚至厭惡這個讓他背負草莓族包袱的台灣社會,渴望奔向自由廣大的世界,去探索自我、尋找屬於自己的位置,卻又害怕回來之後,這一年的落差,會使他更趕不上所謂的「人生進度」。
喜愛閱讀和看電影的劉哲瑜在看完電影《班傑明的奇幻旅程》之後,領悟到人生的終極目標不一定要是努力賺錢或是功成名就,而可以有其他的選擇,於是他便下定決心,在三十歲之前,給自己一個機會,實現旅行夢。
從劉哲瑜的眼裡透露出的,是堅定與熱情。(照片來源/劉哲瑜提供)
印度 認識死亡與貧窮
問到這一年漫長的旅程中最難忘的國家,劉哲瑜的答案是印度。
除了恆河、咖哩、寶萊塢,劉哲瑜還到加爾各答的垂死之家當了兩個禮拜的志工。垂死之家裡的病人看起來都奄奄一息,不是缺手就是缺腳,有些傷口上還有蛆蟲在啃食惡化的腐肉,死神隨時都可能帶走他們,但來自各國的志工們仍用愛來餵他們吃飯、幫他們換衣服、和他們聊天,陪伴他們安詳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劉哲瑜從原本害怕病毒傳染,刻意戴上口罩手套與病人保持安全距離,漸漸開始脫下手套,緊握住病人的手,與他們溝通,雖然語言不能直接相通,但在比手畫腳的過程當中,他學會了付出,也體會到只要打開心門,「愛就會成為暢行無阻的溝通工具」。
除了近距離接觸死亡之外,劉哲瑜也在印度的生活中,見識到了真正的貧窮。他們努力工作賺錢,卻只能圖一點溫飽,根本不敢談論夢想,反觀台灣,很多人一味與西方先進國家比較,抱怨這個不好,那個不好,卻忽略自己所擁有的已經比許多落後國家的人民要來得多。理解到這點,劉哲瑜開始對台灣改觀,覺得能生長在台灣是件幸福的事。「我們不該再妄自菲薄,一味追求另一個世界的知識,而是先轉頭看看自己有什麼。如果你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又該如何向別人介紹你是誰?」
沉澱 找到人生的價值
縱使在外面旅行的這一年劉哲瑜體驗了許多不一樣的文化,對自己也有了新的認識,但他坦言,剛回來的時候還是很焦慮,因為自己沒有工作,錢也花光了,而同年齡的其他人,可能已經成家立業,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有些旅人這個時候會害怕去面對而選擇繼續出走,過於渴望從旅行的衝撞之中找到答案,卻沒發現自己根本沒有好好正視問題。所以他決定先在一間小小的咖啡廳舉辦個人攝影展「異遊未徑」,並且和別人分享他的經驗,讓自己好好沉澱。
旅程結束後,劉哲瑜舉辦個人攝影展分享他的旅行經歷。
(照片來源/劉哲瑜提供)
因為舉辦這個展覽,劉哲瑜幸運地接到邀約,以象徵台灣的「藍白拖」為筆名出了書,也到學校和企業舉辦講座,和更多人分享他的故事,也和更多人交流,漸漸地,開始有讀者會寫信給他,諮詢關於旅行的問題。在一次次與讀者的對話中,劉哲瑜同時也一次次反覆地審視這趟旅行、審視自己,最後從旅行中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人生哲學,也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文字創作。
雖然現在劉哲瑜專職於文字創作,但他很少把文字創作稱作是他的「工作」,因為「工作」會讓人連想到「賺錢」,可是對他來說,從事文字創作是一種「付出」,是一件他喜歡、想要做的事情,而這個「付出」所得到的「收穫」就是,他從中找到了他的人生價值。
一直背下去
今年四月,劉哲瑜開始了「一直背下去」計畫,希望藉由出借背包來鼓勵懷抱著旅行夢的人能夠勇敢出走。不用花錢,只要寫信告訴他旅行的動機或精神,不用寫得太動人,只要能夠感動自己就好,因為這些決定出走的人要負責的對象是自己的人生,不是他。
劉哲瑜說,他想要做的不是「幫助人」出走,因為只有自己才能幫助自己,他想要做的是「影響」台灣人對旅行的定義。一般人通常會認為旅行是一種「玩樂」,如果把「工作」和「旅行」相比,會把「工作」看得相對重要,甚至認為出門在外的旅人「不務正業」,但劉哲瑜經過了這趟旅程之後,認為旅行也可以是很認真的,他說:「旅行是為了讓世界影響你,接著你來影響世界。」因為想要傳承這個背包客精神,所以劉哲瑜開始出借背包,讓這個精神「一直背下去」,影響更多人對旅行的定義。
從「一直背下去」借到背包的大二學生,開心地回傳旅行中的照片與劉哲瑜分享心得。
(照片來源/劉哲瑜提供)
「旅行征服的不是世界,而是自己心中那股害怕感。它就像個投資,早點投資也許風險較大,但對後期的人生影響是深不可測,不過同時也要記住一件事,投資可能會失利,到時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要學會面對責任。」
一年出走的時間,可能只佔了人生的幾分之一,但這一年,卻讓劉哲瑜的人生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從不斷地想逃離台灣,到發現台灣的美好;從對未來茫然無措,到勇敢面對恐懼。現在的劉哲瑜,從二字頭跨越了三十歲的門檻,肩頭上又多了幾分重量,但他的眼裡透露出的不再是徬徨,而是堅定。
![]() |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