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芽甜 找回父子好滋味
麥芽甜 找回父子好滋味
記者 聶薇庭 報導 2014/01/14
石碇的山腰上,傳來的陣陣香氣不僅是麥芽膏香,更是父子找回溫情的關鍵。十年多前,經商成功的兒子王宏健在花花世界中誤入迷途,踏上了販毒的灰色之道,讓父親王正常的退休山居生活不如想像中平順。多年來,父親在山中以古法手工製作麥芽膏,也將遲遲無正當職業的兒子一同拉進麥芽膏的「甜蜜生活」。
浪子回頭的溫情故事,透過親手製作的大灶,熊熊柴火燒起小麥草與糯米的親暱,王宏健在當了父親之後,又更加了解親情的付出與感動。
全程手工製作的麥芽膏,過程中沒有參入任何糖品,天然醣化的膏狀物,色澤呈現黃金色調。
(照片來源/聶薇庭攝)
客人嘗到麥芽膏笑得合不攏嘴,不黏牙的特性更是討喜的關鍵。(照片來源/聶薇庭攝)
捧在手心上的小麥,需經過約莫兩天的浸泡、悶袋,稍微萌芽才能放入暗室等待發芽。
(照片來源/聶薇庭攝)
暗室中發芽的金黃色小麥,不可將燈開超過十分鐘,因為小麥在短時間內便會轉為綠色。
(照片來源/聶薇庭攝)
大灶旁的溫度很高,員工皺緊眉頭需時時注意火侯的控制。(照片來源/聶薇庭攝)
家犬豆豆平時也喜歡嘗麥芽膏,特別是王正常親自餵食的。(照片來源/聶薇庭攝)
脫水過的小麥和糯米水,大火煮約四個小時,表面的煙較少以後,黏性較低的可用來製作麥芽餅乾。
(照片來源/聶薇庭攝)
快速的將麥芽膏起鍋,王宏健開心地將成品置入鍋中。(照片來源/聶薇庭攝)
王宏健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後,更加體會到父親當時的付出,現在第二個女兒八個月大,更是一家人的小寶貝。(照片來源/聶薇庭攝)
「是麥芽膏把我們兩個父子黏在一起了」,王宏健複雜的語氣說出了這番話,在陪伴一生的大灶旁
,找回兩人的溫馨情。(照片來源/聶薇庭攝)
![]() |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