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

蹺家女聲 勇敢嘶吼青春

女性在搖滾樂壇佔少數,在一九七五年有群十五歲的女孩,憑著年輕的激情與叛逆,組成了The Runaways樂團,他們要向世界證明女孩可以比男孩強悍,然而在追逐夢的過程中,卻被囚禁在這個男性主宰的搖滾圈。

蹺家女聲 勇敢嘶吼青春

記者 劉冠伶 文  2014/01/14

一九七五年的洛杉磯,五個不同背景的女孩,揹著吉他、拎著鼓棒,走上了陌生的搖滾之路,那一年她們年僅十五歲,莽莽撞撞地闖進這個大人的圈子,憑著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勇氣,用力吶喊著她們的青春,逃離不懂她們的世界。這是The Runaways樂團,一群強悍也同時脆弱的蹺家女聲。

《蹺家女聲》是一部以The Runaways樂團主唱Cherie Currie回憶錄為基底的樂團傳記電影,敘述The Runaways從成軍到解散的心路歷程,由新生代女演員Dakota Fanning與電影「暮光之城」女主角Kristen Stewart詮釋樂團兩位靈魂人物,分別是主唱Cherie Currie與發起組團的吉他手Joan Jett,這樣的選角在上映時造成十足的話題性,而兩位年輕演員的演技也受到觀眾的肯定。


Kristen Stewart與Dakota Fanning挑戰全新角色。
(圖片來源/imdb.com網站)

 

初經的勇氣 搖滾逃亡展開

故事從Cherie Currie月經來潮的第一天說起,一滴鮮紅的經血滴在大馬路上作為電影的揭幕,激昂地宣告過去的小女孩已經長大,並且準備好要向世界挑戰。曾有人玩笑地說:千萬不要小看流血一個星期還不會死掉的生物,那滴經血完整地象徵這些女孩所擁有的堅強與勇氣,絕對是男孩們望塵莫及的。帶著青春期的叛逆與自負,Cherie Currie不像典型的女孩,她的眼神總帶著絲絲冷漠與不屑,散發出與同儕不同的世故與傲氣,就在一個晚上,她邂逅了吉他手Joan Jett以及製作人Kim Fowley,正式加入The Runaways樂團,展開她的逃亡搖滾之旅。

在過去的社會裡,搖滾被視為一種激情與反叛的音樂,不時讓人聯想到暴力、迷幻藥等較負面的事物,但對於在一九七五年的五個女孩來說,搖滾樂並沒有那麼複雜,聽著唱片裡的電吉他破音和搖滾巨星的嘶吼,讓她們短暫忘卻那些難熬的青春期煩惱,並對於未來有所期待,她們夢想可以跟所崇拜的偶像一樣,站在絢麗的舞台大聲吶喊自己的主張,接受千萬歌迷的擁戴,環遊世界的巡迴演出,同時逃離令人心煩又無從解決起的現實世界,但這般單純的美夢在製作人Kim Fowley眼中可不是這麼回事,他認為硬漢的搖滾樂才不是給小女生玩的扮家家酒。

在培訓The Runaways樂團的過程中,重心並沒有放在音樂上的專業訓練,製作人Kim Fowley期待她們展現叛逆少女的性感形象,以求唱片銷路,以非常強悍的方式訓練她們,不停使用言語上以及肢體上的暴力,甚至限制樂團的創作內容與表演形式。電影中所呈現的,足以傳達那樣的壓抑及恐懼,但在它躍上大銀幕之前,在兩千零四年The Runaways樂團的第二任貝斯手Vicky Blue拍攝了一部紀錄片《Edgepaly: A Film About The Runaways》,訴說著更赤裸的內幕,現在女孩們已成為女人,當她們回憶起那個時候,仍帶著一些恐懼以及怨懟。

原本帶著強烈反叛意識而逃離過去的生活,如今卻被當初的夢想禁錮在這個充滿男性霸權的搖滾圈裡,看來諷刺至極,但那時的The Runaways樂團懵懵懂懂,在最需要指引的青少年時期,接觸了酒精、暴力、毒品以及未受保護的性,原該美麗綻放的花,竟受到如此摧殘,惡劣的成長環境導致了女孩們之後的迷失,這場絢爛的搖滾明星夢也因此破碎


那眼看夢想近在眼前,奮力伸手卻搆不著所追求的自由。(圖片來源/collide.com網站)

 

女孩不懂搖滾樂

今日的搖滾樂漸漸融入主流音樂市場,過去那些負面聯想已成為對搖滾樂的刻板印象,玩樂團的人也越來越多,但女性在搖滾圈仍屬於較弱勢的一方,現在主流音樂市場裡的全女子樂團數量遠不及男性樂團。導致這個現象的可能原因有很多,除了在音樂表情的詮釋,男女的聲音表現有所差異外,就大環境而言,職場上的性別不平等已經不是新聞,女性的工作表現有時不被重視,就如電影裡的那句台詞:「台下的觀眾不是來看妳們這些小女生打鼓的。」經觀察,目前流行音樂市場較期待女性偶像,而非女性樂手,不能否認仍有許多女性歌手才貌兼具,但就目前的主流市場而言,對於女性外在的要求似乎比才華更高一些。

即便全女子樂團從過去到今日都是少數,仍有許多搖滾女歌手靠著出眾的才華,在這個充斥著男性的搖滾殿堂佔有一席之地,這些女性用她們音樂表達自己,用簡單的歌聲傳達最純粹的意念,聽眾不再在乎他們的打扮,閉上眼睛聽見她們心裡的聲音,如「龐克教母」Patti Smith,脂粉不施的中性形象深植人心,她曾表示從不認為自己是搖滾明星,而是表演者,她的作品對於龐克搖滾有深刻的影響,即便她認為這一切純屬意外,對世人來說她仍是女力搖滾的代表人物。至於台灣,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發表作品的平台越來越多,許多創作者獨立製作,使得台灣的地下樂團文化日益蓬勃,也造就不少女性搖滾樂手,目前相當活躍的台灣女子電音搖滾樂團Go Chic,憑著獨特的音樂風格在各大國際音樂祭嶄露頭角,驚豔四方,成為台灣女力搖滾具有代表性的樂團。


Patti Smith的中性打扮深植人心。(圖片來源/jeffeaston.com網站)

 

叛逆無罪 青春無悔

原本內心渴望的自由與反叛,最後成了商人的包裝,只剩下青春熱血的軀殼,迷失在紙醉金迷的生活裡,無法自拔。蹺家女聲的故事讓人看見了那時搖滾圈的黑暗,也讓人明白這些小女生面對那些衝擊時是多麼的強悍,令人感動同時也令人心疼。

那時高聲唱著"I wanna be where the boys are, I wanna fight how the boys fight ",卻忘了其實她們從來不必像男孩一樣,搖滾樂應是一種態度而非男性專屬的配件,不會侷限於形式、語言,更不受限於性別,女力搖滾是自信勇敢的唱出身為女性的吶喊,The Runaways樂團點燃了她們的青春,引爆那個時代的女力搖滾,懵懵懂懂的她們也為女性爭取到與男性樂團抗衡的地位,也許沒有偉大到成為搖滾名人堂裡的傳奇,但她們著實勇敢地追求她們的夢,不管背後流過多少血淚,她們絕對無愧自己那段叛逆的青春,五年短暫,仍舊燦爛。


女孩們回首這段過去也許苦澀,但絕對是千金不換的青春記憶。
(圖片來源/wikipedia.org網站)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記者 《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