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

與火為伍 都市的打鐵師

藏身在都市中的打鐵師謝次郎,憑靠五十五年的經驗,敲打出精美耐用的鐵具,也讓人看到他守護傳統的一面。

與火為伍 都市的打鐵師

記者 吳羽涵 報導  2014/06/17

「鏗、鏗、鏗、鏗」,臺北市羅斯福路不斷傳出,一陣陣清脆響亮的敲擊聲。原來,專門鍛鍊鐵製器具的打鐵師傅謝次郎,正藏身在高樓大廈旁,並且以專注的姿態在一間不到三坪的老舊打鐵店中,製作傳統的鐵具。

今年七十二歲的謝次郎,從事打鐵已有五十五年的時間,也經歷過打鐵業的起起落落。然而現今打鐵店的數量卻大幅減少,顯示此項技術需被保存的急迫性。因此,謝次郎決定以雙手守護這間店,並且堅定地說:「要做到不能動為止。」


謝次郎全神貫注地敲打鐵具,使其形狀固定,並細修至近乎完美。(照片來源/吳羽涵攝)
 


每天開店前,謝次郎總會虔誠地向神明祈求平安和生意興隆。
(照片來源/吳羽涵攝)

 


鐵的物理屬性使然,使鐵軟化過程中,打鐵師傅要面對七、八百度高溫的火爐,方能進行「鍛鐵」工作。
(照片來源/吳羽涵攝)

 


即便火爐的溫度相當高,謝次郎仍不畏地近距離在火爐旁認真工作,臉上映著紅紅的火光。
(照片來源/吳羽涵攝)

 


鐵鎚和鐵鉆是謝次郎賴以維生的工具,也是陪伴他五十五年的好助手。(照片來源/吳羽涵攝)
 


昔日設置的紅招牌,見證打鐵業的興衰起落。
謝次郎老邁的身影仍在其中堅持傳統,一日復一日。
(照片來源/吳羽涵攝)

 


為增加硬度,而將燒燙的鐵具放置水中,這個看似簡單的「淬火」步驟,
其實必須倚靠多年累積的經驗,才能找到當中的訣竅。

(照片來源/吳羽涵攝)
 


鐵具最終需要經過「拋光」處理才算完成,而四射的火花也不時噴到謝次郎的手上。
(照片來源/吳羽涵攝)

 


打鐵必須配合全身力量,才能正確施力。
如此費力的工作也讓高齡的謝次郎感嘆體力不如從前。
(照片來源/吳羽涵攝)

 


雖然從事打鐵業十分艱辛,但謝次郎憑靠豐富的經驗和對自我的要求,獲得許多客人的青睞。
他也期許自己能持續活躍於打鐵業,直到身體無法負荷。(照片來源/吳羽涵攝)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記者 《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