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的微笑 血腥的屠殺
海豚的微笑 血腥的屠殺
記者 黃筱雯 文 2014/06/17
在海洋水族館裡,觀眾面帶笑容看著海豚跳出水面,卻不知道在海豚的微笑中隱藏著【血色海灣】的屠殺秘密。【血色海灣】是一部二○○九年的生態保育紀錄片,呈現日本太地町漁民捕獵海豚的真實情景,以及保育人士冒險付出的揭密行動。此紀錄片也在二○一○年獲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
【血色海灣】紀錄片海報。(圖片來源/樂多日誌)
海豚獵捕與保育
每年野生海豚會隨著季節的變化遷徙,約莫九月會來到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附近的海域覓食。此時,當地漁民會開出多艘漁船將海豚困在海灣中,接著各地的馴豚師就會前來挑選海豚,作為日後海洋水生館的表演明星。而沒有被選上的海豚則會就地宰殺,賣到漁市場。因此,當觀眾欣賞海豚表演的同時,其背後已經犧牲數百隻的海豚生命。
導演路易.賽侯尤斯與致力於海豚保育的馴豚師瑞克.歐貝瑞,前往太地町當地拍攝海豚獵捕情形,希望藉由真實畫面,喚起群眾對海豚保育的意識。然而,當他們深入當地拍攝時,卻遭受警方監視及漁民阻擋攝影,使拍攝無法順利進行。雖然最後成功以石頭偽裝的攝影機取得畫面,卻依舊未能影響當時日本政府在國際捕鯨委員會上的態度。
石頭偽裝的攝影機拍攝到太地町當地漁民正在獵捕海豚。(照片來源/新浪部落格)
人物刻劃 性格平面
瑞克.歐貝瑞是美國第一位成功馴養海豚的動物訓練家,曾經協助拍攝由五隻海豚輪流演出的電視劇【海豚寶貝】。在其中一隻名為凱西的海豚死亡後,深信凱西是因為憂鬱症而閉氣自殺的瑞克.歐貝瑞,開始投入保育海豚的行列。之後,他多次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釋放海生館內的海豚,雖然因此遭到無數次的逮捕,他仍然堅持進行海豚計畫。
瑞克.歐貝瑞是美國第一位成功馴養海豚的訓練師。(圖片來源/開眼電影網)
國際捕鯨委員會是唯一關注於鯨豚類保育議題的國際組織,凡是想要加入的國家都必須遵守《國際捕鯨管制公約》。然而組織的保育對象僅限於大型鯨豚類,小型鯨豚類則不在保護範圍,例如時常作為表演用的瓶鼻海豚等。因此,瑞克.歐貝瑞為了能讓海豚加入保護範圍,在取得太地町海灣內的獵捕畫面後,衝進組織會議現場播放,然而最後還是被驅離出會場。
在紀錄片中,瑞克.歐貝瑞呈現出的形象是位熱情、堅持不懈的保育人士,國際捕鯨委員會則是一群不甚了解實情的國家代表所組成。而日本代表呈現出的形象是個會以金錢援助為條件,換取小國投票權的反對派。可以看出【血色海灣】在人物刻劃上存有既定印象,角色的性格也較為平面、固定,不會因為環境而有所變化。
紀錄困境與保育爭議
整部紀錄片從保育人士保護海豚的緣由開始,其中遭遇漁民阻擋拍攝,也曾被警察跟蹤、監視。為了能確實拍攝海灣內獵捕海豚的實情,攝影團隊與美國特效公司KernerFX合力製作以石頭偽裝的攝影機。在半夜時偷偷潛入海灣裝設攝影機,過程中同時透過紅外線攝影監控現場,情節如同諜報電影般專業、驚險。
攝影團隊與特效公司討論石頭偽裝攝影機外形。(照片來源/痞客幫)
除了克服拍攝困難外,【血色海灣】也點出日本人民不了解海豚捕殺的情形,甚至有民眾對食用海豚肉表示難以置信。此外,藉由北海道醫大副教授遠藤哲也在紀錄片中的說明,得知海豚肉含汞量過高,毒性極大。臺灣立報在二○○三年的報導中也顯示,日本曾將含高汞量的海豚肉納入學童營養午餐當中,此點與【血色海灣】陳述的現實情況相符。
日本民眾對於食用海豚肉表示吃驚。(圖片來源/【血色海灣】影片截圖)
在紀錄片中,也提出日本漁民認為海豚是「害魚」,是漁獲量降低的原因,因此不認同保育海豚的想法。【血色海灣】則認為漁獲量減少的原因是人類過度捕撈所致,與海豚沒有關聯。臺灣也曾經有漁民認為海豚增加會降低漁獲量,但是依據漁業統計年報,漁獲量時增時減,與保育海豚的結果無關。
【血色海灣】提出此兩項議題,讓民眾了解獵捕海豚是非必要甚至有害的經濟活動。不過當保育人士提出取代方案遭拒後,卻沒有深入了解當地漁民除了生活外,為何不放棄獵捕活動,僅在最後歸咎於日本仇外的民族性,有所偏頗。
上映的衝擊
二○一○年【血色海灣】紀錄片在日本上映時,對日本形象帶來一大衝擊。當時有三家電影院放棄上映,僅在二○○九年的東京影展曾經放映該片。爭議四起的同時,也引起訴求言論自由的日本知識份子抗議,反對【血色海灣】被禁止播放。
在【血色海灣】上映的衝擊下,太地町當地原定九月一日開始的捕獵活動也延後八天才進行,而當天捕捉的海豚除了賣給海洋觀光業外,其餘皆被放生。雖然如此,之後卻發現魚市場販售將近五十隻海豚。顯示該片確實帶來海豚獵捕活動的影響,不過仍有漁民不顧輿論非法販售。
紀錄失衡與非法拍攝
【血色海灣】從導演的視角出發,明顯站在保育立場,因此並未完整傳達出反對聲音背後的原因,同時缺乏雙方面溝通,也有失平衡。而反對者的性格描述則過於單薄,例如當地漁民的形象殘忍、拒絕拍攝的霸道舉動,以及保育人士勇敢、擇善固執的形象,兩者形成強烈對比,然而人具有多面向性格,同時也不應該以一概全。
紀錄片中多數畫面是經由偷拍獲得,例如日本警方詢問瑞克.歐貝瑞前來日本的目的,以及怵目驚心的獵捕畫面。雖然該片採用的拍攝手段同樣屬於非法行為,但是因為這些畫面皆為事實,也確實在上映後帶來不小的震撼,讓觀眾重新思考海豚的微笑中隱含的犧牲。
海豚在海生館中表演。(照片來源/全程旅遊網)
![]() |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