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

彗星來襲 撞開平行時空

【彗星來的那一夜】是一部小成本的科幻懸疑作品,從角色的對話到畫面的營造,每分鐘都在為觀眾製造謎題。

彗星來襲 撞開平行時空

記者 郭穎慈 文  2015/01/13

四對夫妻和情侶,八個認識多年的好朋友,他們相約在一個米勒彗星經過地球的夜晚齊聚一堂,進行著看似稀鬆平常的一次餐會。在他們一邊享受著料理,一邊閒話家常的同時,卻因為米勒彗星干擾帶來的一場大停電,使他們意外地和其他平行時空裡的自己產生聯繫。每個人的居心叵測和情感糾葛,還有藏在心裡不為人知的祕密,因而徹底暴露在這個詭譎的夜裡。

【彗星來的那一夜】(Coherence)是導演詹姆士.沃德.畢基(James Ward Byrkit)自編自導的小成本處女作,整部電影只有一間屋子和房屋附近的街道,做為主要的拍攝場景,再藉由八位演員的生動演出,撐起整部電影的主體架構。在看起來十分自然的日常對話中,藏著編劇精心設計的小細節,每句對白、每個畫面都可能是這部電影為觀眾設下的謎題。整部片不靠任何華麗的視覺特效,不用驚心動魄的動作場面,試圖用科學理論,向觀眾講述一個充滿科幻色彩的驚悚懸疑故事。


【彗星來的那一夜】一共有五種不同的電影海報設計,
每個不同的小細節,都預示著電影裡驚人的秘密。(圖片來源/
豆瓣電影

 

薛丁格的貓 理論入戲

導演運用著名的量子物理思想實驗「薛丁格的貓」(Erwin Schrodinger's Cat),做為貫串整部電影的核心概念。奧地利的物理學家薛丁格曾經提出一個假想:如果將一隻貓放在充滿化學毒物的封閉盒子裡,等到過了一段時間打開盒子,那隻貓應該只有安然活著,或因為原子衰變而死亡等兩種極端的情況,但實驗記錄卻意外呈現出在開啟盒子前,有著死貓和活貓並存的疊加狀態。

電影裡被圍困在屋子裡的八個角色,彷彿就是那隻被薛丁格放在盒子裡做實驗的貓,而彗星則是實驗中的原子和氰化氫。只要人不走出屋子,在室內因為米勒彗星干擾而停電的那一瞬間,所製造出的兩個停電與否的平行時空,彼此並不會產生相關性。不過,當他們要出門去查看住家附近的狀況時,與其他平行世界的聯繫,就這麼產生了。


科學謬論「薛丁格的貓」是【彗星來的那一夜】的主軸概念,在盒子被打開前,
死貓和活貓有並存的可能性。(影片來源/
Youtube

 

一次選擇 創造無數未來

從主角們發現另一個平行時空的存在開始,他們便面臨著各種決定和選擇,在每個抉擇的當下,又會分歧出其他可能存在的未來,在每次不同選擇的排列組合之下,最終能夠導向千百萬種不同的結果。這也象徵著人類在生命中,必須面對各種艱難的選擇題,每一個決定都同時存在於每一個平行宇宙裡,沒有人知道自己當下的答案是對是錯,只能自己承擔最終的結局。

導演也透過這些角色們的選擇,再利用他們之間的對話和反應,真實地勾勒出每個人的個性和面貌。女主角艾蜜莉在眾人因為驚慌而亂成一團之際,選擇坐在一旁冷靜的思考;而過氣的影星邁克為了阻止其他時空的邁克做出會影響到自己的事,則用傳遞紙條的方式,要脅他必須將自己見不得光的秘密公諸於世。越在躁動不安的時候,人的本性就越是表露無遺。


導演透過每個角色間的對話和選擇,讓人物的個性更加飽滿。
(圖片來源/
二○一四金馬奇幻影展
 

時空互通 窺探人性黑暗

除了運用時間跨度的「選擇」讓劇情更豐富外,編劇更添加了空間的假設在電影裡頭。由於彗星的影響,每個人物都能夠穿越到其他的時空,只要踏出原本待著的房屋一步,就回不去屬於自己時空的那一幢屋子。【彗星來的那一夜】巧妙地利用這個設定,將劇情慢慢推向人性的黑暗面。

「一九二三年,彗星來的那一夜,有個芬蘭女人報警說家裡出現個陌生男人,警察過來發現,男子是女人的丈夫,但女人堅決否認,因為她昨天才親手殺了他,所以眼前這個男人是?」電影剛開始時,艾蜜莉在餐桌邊繪聲繪影地訴說著駭人聽聞的羅生門殺人事件,正開宗明義地揭示時空錯亂的可能性及危險性。當他們發現彼此的記憶出現誤差和斷層,用以辨別自己人的記號再也不管用,好友間便開始互相猜疑,更對自己是否待在正確的時空而深深疑惑和恐懼。艾蜜莉更不惜抹滅其他時空的自己,只為了追求一個「自我」的幸福人生。

不過,不擇手段所奪來的世界,一定是完美無缺的嗎?導演留下了一個和艾蜜莉開頭所說的故事相呼應的結局給觀眾,隱約也在暗示著,捐棄道德價值,違背世界秩序所換來的幸福,並不會長久。


女主角艾蜜莉努力地尋找「另一個自己」擁有幸福的時空,
不惜抹殺原有自己的存在。(圖片來源/
二○一四金馬奇幻影展

 

鏡頭交錯 穿梭平行宇宙

導演利用手持攝影機的方式,拍出強烈晃動的畫面,用以彰顯每個角色內心極為強烈的不安和騷動,還有平行世界相連卻不相干的不確定感。而大量的演員特寫鏡頭,則讓觀眾有在真實生活中和朋友對話的感覺,彷彿觀眾也是電影裡遊走在各個時空的一份子,無法置身事外。每樣被拍到的物品,無論是破碎的杯子、老舊的乒乓球拍、裝著紅色和藍色螢光棒的盒子,乍看之下和劇情沒有太大的關聯,卻是主角們走進不同屋子的標誌。

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交錯的剪輯手法,讓觀眾有時候扮演全知的旁觀者,有時則化身成女主角艾蜜莉,跟著她的腳步,穿梭在不同的平行宇宙,去探索每個時空所存在的可能性,同時也尋找著自己真正該存在的地方。


【彗星來的那一夜】預告片。晃動的畫面製造了不安定感和懸疑氣氛。(影片來源/Youtube
 

平行世界 詮釋各不相同

平行世界一直都是電影編劇喜歡拿來大作文章的題材,每部作品對多世界詮釋的操作和設定,也都各有想要向觀眾傳達的一番道理在。【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的核心概念就是「過去對現在的影響」,男主角的意識能夠回到過去的時空,但他所做出看似無關緊要的變化,卻是最後遭致不幸結局的導火線。在【彗星來的那一夜】裡被提及的另一部老電影【雙面情人】(Sliding Doors),則強調「特定的一件事情」對人生造成的重大改變,女主角趕上或錯過地鐵,開啟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命運。

無論平行時空是否存在,在現實世界中,人類都無法為了自己做過的選擇而後悔,也沒辦法去嘗試有著其他可能性的人生。有句名言說:「人生是條單行道」,人類終其一生就只能選擇一條路來走,至於途中所出現的分叉路口,想要轉彎卻來不及轉的,就交由電影去實現這些可能。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記者 《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