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

爆炸 憤怒的青春吶喊

【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中描述青少年迷惘的心情、憤怒的吶喊,呈現學生世界中的灰暗邊緣。

爆炸 憤怒的青春吶喊

記者 陳珮容 文  2015/01/13

「那天要不是因為那隻烏鴉,搞不好我永遠都不會認識他,我的人生也會完全不一樣。」自問自答的獨白,開啟一段無奈的故事。

【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道出青少年憤怒的吶喊,主角浩遠是大家眼中的好學生,在緣分牽引下,遇見壞學生洪仔;厭惡虛偽的兩人,碰撞出不同的結局,理應無慮的高中生活,卻在畢業前夕爆炸。


 浩遠和洪仔第一次相遇,想用抽煙證明他不是好學生。

(圖片來源/【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網站
 

燃燒的心 掙脫既定價值

所有人專注於台上演講,一聲吶喊劃破禮堂的寂靜,引來師生們的關注。當他努力解釋時,老師卻回應他:「如果這不叫做故意,那什麼才叫故意的?」同學們的竊笑聲,一層層地推疊憤怒,情緒在最高點爆炸了,義憤嘶吼後,大喊:「這才是故意的。」於是,他獲得一支警告,也獲得同學們的敬佩。


壓抑不住情緒,在禮堂大喊「這才是故意的。」
(圖片來源/【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影片截圖

過去我們所熟知的叛逆英雄,通常喜愛打架鬧事,但【他】劇中,浩遠是全縣第一名的資優
生,除了優異成績,擅長許多樂器外,還有一位要好的女朋友,是同學眼中的「人生成功
組」。然而他不喜歡這些字眼背後的包袱,因為這意味著他必須按照社會期待發展,但他卻不希望自由被箝制。不過,即便他下定決心,有時仍舊陷入自己的矛盾。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性格並非黑白分明,總有矛盾的時刻。【他】劇賦予浩遠不同面貌,跳脫單一平板的印象,以細膩多層次的情緒,讓觀眾們感受一觸即發的爆發力。
 

重拾主導 學生不該是聽眾

儒家「尊師重道」的思想深植人們心中,台灣教育中的「好」學生,需具備的是謙遜禮貌、課業優異。【他】劇中浩遠的父親對他說:「好好念書,以後才會賺大錢。」,顯現父母仍保有念書才能出人投地的刻板印象。然而他卻只想選擇軍校就讀,一方面想減輕家中負擔,另一方面希望扭轉懦弱形象,主導自己的人生。

台灣屬於填鴨式教育,老師在台上講得如癡如醉,底下學生拚命記著筆記,成了忠實「聽
眾」。【危險心靈】中的抗爭學生沈韋說:「教育就是競技場,而讀書不過是一場又一場的爭奪戰,為了保持領先,我們放棄思考、體會、尊重、分享,開始學習平庸、冷漠、虛偽、貪
婪。」台灣教育習慣追求標準答案,課程內容也多半是教科書上的資訊,老師鮮少帶領學生靈活思考,也較少去挖掘學生的才能,因此學生對於未來的道路多半是迷網的;然而,美國教育則以開發學生潛能為目的,注重學生自信及獨立思考,高達44%學生表示他們只願意對自己有興趣的課程用功學習。相較於台灣,美國學生較清楚自己的定位,對於未來藍圖也有清晰的刻畫。
 

青春淚水 一夕間爆炸

劇中對於主角的內心壓抑有細膩的刻畫,浩遠因家中被瘋狂追趕的債務,身陷龐大的壓力;但或許因為自尊心作祟,又或許不知從何說起,這些事他從未向人提起。然而,這些壓力的種子在他心中悄悄壯大,當許多事接踵而來時,心中再也承載不住,便一瞬間「爆炸」。

面臨偏差行為,師長經常以責罵和處罰去解決,而非用溝通去理解孩子們的內心世界。【他】劇中浩遠為了挖掘真相,夜晚潛入辦公室,擅自拿走老師的相機;多位老師逼迫他道歉,儘管百般不願意,他最後仍跪下磕頭請求原諒。台灣的風氣習慣接受,所以即便是不合理的指責,也多半默默忍耐,鮮少去反駁或「頂撞」。相反地,德國的學生卻非常勇於「頂撞」,網路專欄作家張苡絃曾分享在德國的交換經歷:有位學生不願到校上課,便說服教授將投影片上傳到網路,教授未答應要求,學生回應他:「你上課根本沒有討論,也沒教別的東西,不過照著講義念而已,這樣的事我自己也做得來!」說完再也沒來上課。這個事件如果發生在台灣,勢必引起軒然大波,該學生也會被指責「忤逆師長」;然而,在國外這是非常稀鬆平常的事,他們不認為這是「頂
撞」,而是該爭取的權利。


磕頭請求原諒,額頭滿滿是血。(圖片來源/【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影片截圖)

然而,台灣社會常急於撿起衝突後的殘骸,未真正探討原因,治標不治本的情況下,衝突行為仍層出不窮。【危險心靈】中,主角謝政傑上課偷看漫畫被處罰,引發一連串的衝突及一場龐大教育制度的抗爭;校方並未重視根本問題,只一昧地想壓制批評聲浪;最後教育制度仍無改變,但謝政傑卻變得沉默寡言。
 

「大人」世界的黑洞

【他】劇描寫青少年尚未成熟的心,被迫以非等速的狀態成長;主角對「大人」們的行為、無法扭轉的現實感到無奈,轉而尖銳地控訴社會。

陳浩遠和洪仔都有個不合格的父親,前者替人作保,欠下龐大債務;後者幫議員頂罪,拋下妻
兒;兩者因為善良及義氣,而成為不稱職的父親,常落得孩子為他們收拾難堪殘局,但兩人別無選擇,只能用憤怒,掩飾心中的恐懼,偽裝成堅強的模樣。

師生戀的醜聞爆發後,吳老師自請處分,他無奈地說:「我當老師這麼多年,我發現我要學的還很多。」浩遠義憤地怒吼:「你是老師耶!我現在到底要相信什麼?」老師在浩遠的眼中是一道堅不可摧的牆,然而,這個片刻,老師和一般人一樣,犯了錯而不知所措;面對浩遠的指責,他哽咽地說:「老師對不起你們。」一瞬間,老師堅忍不摧的形象被擊垮;對浩遠而言,最後秉持的信念也離他而去。


老師的不知所措,讓浩遠迷惘憤怒,因為他不知道該相信什麼。

(圖片來源/【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影片截圖
 

悲壯殘酷 大爆炸

片頭,烏鴉啞啞的叫聲,吸引浩遠的注意,循著方向,他踏上了頂樓,意外發現洪仔正站在水塔的頂端,浩遠誤認為他要自殺,毫不遲疑地衝上高塔,但爬到一半,卻因為高度退卻。劇中的高塔,象徵心中不敢跨越的一道牆;然而悲憤使人充滿力量,片尾,浩遠毫無畏懼地站在高塔上,望著底下的風景。


遭受筱柔前男友的羞辱及霸凌後,憤恨的力量使他登上他以前不敢爬上的高台。
(圖片來源/
【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網站

面對父親自殺身亡,浩遠的人生急速「崩壞」,留下滿懷的憤怒和怨恨。得知幫助他的議員洪福德,其實是害死父親的元兇,他再也忍受不住現實的偽善,選擇「爆炸」的方式同歸於盡。
【他】劇以悲傷收尾,用灰暗帶出戲劇層次及張力。浩遠的爆炸,起初如星星之火般不著痕跡,接著慢慢擴張,最後在一夕間爆炸,重重影響周遭的人。筱柔和洪仔擁有重生的機會,然而浩遠卻在爆炸後,永遠消失在宇宙間,時間沒有暫停,生命依舊不停地走。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記者 《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