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異人 訴說萬華風情
街頭異人 訴說萬華風情
記者 陳思寧 文 2015/01/13
裊裊白煙瀰漫在暗紅香火點燃的街坊小巷,一群少年持著刀械奮力追趕流竄其中的「獵物」,在聲色瑰麗的夜晚展開追殺與鬥毆的火爆場景。這是電影【艋舺】依據一九八○年代的萬華,創建出的虛構劇情。然而卻有一個人這麼認為,當年真實世界的艋舺對照電影情節,反而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人就是在地街友導覽員──陳自強,人稱街友阿強。
從龍山寺、艋舺公園、飲酒文化街,穿越梧州街萬華社福到廢公娼區;一身輕便衣著襯著一頂卡其色帽,略顯清瘦的身形不時帶領著人群,穿梭在萬華街口與巷弄,導覽員阿強以街友的視角追尋名勝古蹟的脈絡,引領聽眾發掘隱身在萬華地區的三種文化──街友、老人與情色場所,能夠如此深刻的解說來自個人獨特的生命故事。
街友導覽員阿強依據少年時期造訪茶室、酒樓的經驗,介紹艋舺飲酒文化街。
(照片來源/陳思寧攝)
年少輕狂 誤入人生歧途
今年六十四歲的阿強,每當回憶起少年往事,總會道出「歹路不可行」的感慨。
十七歲時,阿強跟隨三五好友,成天翹課不回家,到處飲酒作樂、打架鬧事,最後甚至沾染上黑道勢力。當時的台灣,正處於戰後復甦時期,家中的經濟狀況算得上優渥,得以負擔他就讀高中。然而父母親每學期繳交的註冊費,卻總被揮霍在茶室與酒樓;另一方面,阿強則靠著討債、替人打群架為生,奔波北、中、南各地。
由於誤觸黑道,加上後來逃兵役,阿強集結司法、軍法的罪刑於一身而強制入獄,這樣與世隔絕的時光長達二十三年之久。他無奈地表示:「人生能有幾個二十三年能夠虛度?」導覽中深刻地描繪艋舺的角頭勢力,娓娓道出青春時期打打殺殺的慘痛代價。
分岔路口 選擇流落街坊
民國九十年出獄後,阿強為了擺脫從前黑道的恩怨糾葛,籌錢輾轉來到大陸從事手工飾品生意。但逐漸步入軌道的生活,卻因為遭到親友背叛,掠走所有昂貴藝品與錢財而窮困潦倒。從商失敗後,黯然回到台灣,二十三年的牢獄生活被社會標籤化,多項罪名導致工作難求,即便期盼能重新來過,也無計可施。
躊躇在人生的旅途,即使當時內心有說不完的掙扎,一份遲來的孝心卻指引著他走向前方的道路。然而這份孝道無以持續許久,母親便離開人世;突如其來的打擊,使阿強一股腦地燃起重返黑道的想法,阿強感觸地坦言:「曾經想過要走回頭路。」在當時抉擇的關鍵時刻,一通來自社會團體的電話,及時挽救了他重蹈覆轍的錯誤。
面臨分岔路口的他,無法回頭,只好繼續向前。對於阿強而言,那是選擇,卻也無從抉擇。眾多前科的紀錄使他難以踏入正常軌道,於是流落台北街坊成為人生唯一的選項。
阿強表示,自己更曾因一名女街友而與三名男子起爭執,事後被打到內出血,由社會局送到中興醫院加護病房。七年的流浪生活艱辛困難,尤其當夜幕低垂時,寒風吹拂,只能蜷曲著身子躺在冰冷的台北車站地下街;飢餓的時候,只能嘗試著尋求一份免費的便當。許多時候,不免看見人性的墮落與無情。
浪子回頭 透視在地艋舺
「社會局救了我的命,讓我過得比較有尊嚴。」阿強從流浪台北車站到定居萬華,社會局除了介紹以工代賑的方式為生,也安排他參與社區大學的導覽課程,因緣際會下,正式開始導覽員的培訓。
起初,畏懼接觸人群與懷疑自我能力,成為阿強拒絕成為導覽員的主因;但在社工的鼓勵下,他決定放手一搏。經由儲備、實習到正式成為導覽員,總共歷時一年。期間,阿強時常到圖書館進行準備,舉凡有關導覽、演講、說話敘述的書籍都會詳加閱覽,並且親自擬定導覽內容與撰寫講稿,甚至實際走訪當地,將眼前所見與過去生命經驗結合。
阿強提及:「本來當街友時的生活圈很狹窄,但有多接觸後,心裡也就開闊。」在「新手上路」之
時,他總是戴著口罩,但原因不是感冒發燒,而是面對大眾產生的自卑感作祟,經過幾個月的時間,才逐漸習慣透過導覽與人群溝通對話,更不再以口罩掩飾自我。
一開始,阿強由於害怕人群與缺乏信心的自卑感,總是戴著口罩進行導覽。
(圖片來源/街遊Hidden Taipei)
阿強出生於台中,定居於萬華地區其實只有短暫的四年,但由於個人特殊的經驗,所以能以獨有的視野看見艋舺背後的社會現象,追溯至清代「一府、二鹿、三艋舺」,萬華為貨物集散頻繁之地,在世代更迭之下,孕育成複雜的三流與三種文化。三流分別為流氓的黑道勢力、流鶯的特殊行業以及流動攤販的謀生方式,三者匯雜在香火鼎盛的龍山寺附近,集結成情色、街友與老人三種文化。
萬華龍山寺前廣場,時常聚集不少老年人口。這樣的特色,
成為阿強的導覽內容。(圖片來源/陳思寧攝)
感恩知足 天無絕人之路
以工代賑與導覽工作讓阿強擁有基本的生活費用,雖然日子仍艱辛,但平穩的生活已令他心滿意足,並由衷感謝社會局與慈善團體的幫助。另外,在導覽結束之餘,阿強也總會以謙虛的姿態表達謝意,因為他相信前來聆聽導覽的人們擁有一顆關懷的心,願意正視隱身於艋舺鮮麗外表下的社會議題。
依據阿強的統計,在龍山寺前廣場約有八十幾名固定的街友常聚於此。而一九九七年,即便總統陳水扁廢除日據時代的公娼制度,至今茶店也有百餘家。對此,阿強認為每個階層,包括街友與娼妓,都有好有壞,並非全如大眾所想像的那般負面。雖然如此,阿強仍強調對於街友,自己其實幫不上忙,因為他深刻理解街友普遍存有惰性的特質,即便給予金錢補助,許多也只是消費在酒精的麻痺作用。雖然俗話說「天無絕人之路」,但是如果總是沉淪和怠惰,再多的機會也無妨,他期盼透過街友導覽員的身分,發揮先導作用,給予在地街友一股正面的力量。
龍山寺前廣場,街友每到晚上九點多會打開豬肝色的睡袋,
在龍山寺前廣場席地而睡。(圖片來源/陳思寧攝)
在風情萬種的艋舺地區,街頭「異」人訴說的不是電影【艋舺】的劇情,而是烙印在艋舺地區的真實寫照,阿強將持續帶領著聽眾穿梭於其間,以真知灼見揭示不為人知的文化色彩,用自身體悟回饋社會大眾與弱勢族群。
![]() |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