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

兩年一度 賽夏矮靈祭登場

兩年一度的賽夏族矮靈祭盛大登場。賽夏族人為了感念矮靈,以虔敬的祭儀呈現懺悔且敬畏的傳統信仰。

兩年一度 賽夏矮靈祭登場

記者 黃馨儀 報導  2015/01/13

兩年一度,賽夏族的paSta’ay(矮靈祭)於二○一四年十一月八日盛大登場。不同於其他原住民收穫祭之歡愉,賽夏族人在數百年前受到「達隘」(矮靈)無私地傳授農耕技術,為了感念達隘的護佑與教導,因而呈現感恩、祈福、懺悔且絕對敬畏的傳統信仰。賽夏族人沿襲固有的文化,以祭歌與舞蹈表達慎終追遠之意涵,並於祭典的最後一日在河邊恭送矮靈,在歡樂的氛圍與嘹亮的歌聲中互道珍重再見,期盼後年再次相聚。

綁芒草的儀式稱做「結umosig」,是為了防範矮靈作祟。在祭典前朱姓總主祭替前來參加的漢人繫上芒草,以保平安。(照片來源/黃馨儀攝)
 

賽夏族的女性族人於祭典開始前穿上傳統服飾「臀鈴」,是賽夏族特有的樂器,臀鈴的聲音幽遠泣訴,也闡述了矮靈祭複雜的心情。服裝則縫上各家的姓氏作為代表。(照片來源/黃馨儀攝)
 

祭典活動的第一天稱為「kiStomal」,活動前由總主祭指揮全體朱姓媳婦打掃祭場,並於祭場內
點燃火堆。
(照片來源/黃馨儀攝)
 

長達三日的「娛靈」儀式於每日的傍晚六點開始,以歌舞回憶與矮人相處的情景。娛靈是矮靈祭的重心,目的在娛樂歸來的矮黑人,族人會圍圈載歌載舞至隔日太陽出來為止。(照片來源/黃馨儀攝)
 

娛靈祭儀中,族人必須不斷擺動「肩旗」,意味著族群命脈的延續。(照片來源/黃馨儀攝)
 

paSta’ay於祭儀的最後一日舉行河邊恭送矮靈之儀式,賽夏族人從早晨便開始準備供奉的祭品。
(照片來源/黃馨儀攝)
 

原住民文史工作者廖賢德表示,於河邊殺豬放血,代表族人將過去的罪孽放諸水流,同時祭慰矮靈。
(照片來源/黃馨儀攝)
 

賽夏族人在河邊,以天然的竹材與石堆生火烹飪,以最傳統的方式烹煮送靈祭儀的所有料理。
(照片來源/黃馨儀攝)
 

恭送矮靈之儀式族人稱為「paSoSowaw」(獻禮),總主祭與各姓氏的「aza」(爐主)
手拿祭品與小米酒,齊向東方矮靈之地供奉祭品,以求來年平安、物產豐收。(照片來源/黃馨儀攝)
 

在獻禮儀式後,族人在河邊烤肉、飲酒、餘興歌舞,與前幾天的莊嚴氣氛不同,
以歡愉的氛圍結束兩年一次的paSta’ay。(照片來源/黃馨儀攝)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記者 《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