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

好奇心帶我到很遠的地方

留臺三年並不能用時間衡量,作者用陌生的場景來聯繫與家之間的距離。

好奇心帶我到很遠的地方

記者 許鴻財 文  2015/01/13

還記得小學剛開學,母親忙著張羅書包與文具,父親以低沉的嗓音與一派輕鬆的口吻在一旁提醒:「你開始上學了,我只有一個建議給你,課堂上若有不明白的地方,你要舉手問到底。」小時候不以為然,所以現在就養成了不會追問的個性,所有的疑問都變成祕密。但是這幾句簡短有力的話,一直擺在心裡。猛然回頭才發現在緬甸的家距離臺灣新竹市有二千三百七十三公里遠,當初帶著「世界有多大」、「我究竟是誰」的好奇心來到了這裡。


曾經帶著「世界有多大」、「我究竟是誰」的好奇心飄洋過海來到臺灣。
(圖片來源/李彥璋提供)

 

時間的重量 一張回程機票

衡量時間的方式有很多種,像是身份證上的照片、護照上出入鏡的戳記、牆面上的蜘蛛網、書架上佈滿灰塵的厚度、葡萄酒瓶身所標示著的年份、每星期二或五大樂透開獎的時間,或者是我離寒假回家的時間還剩下九十五天等等,不同的生活地點與時空,都會有不同的方式來計算。

寒假要回去家鄉,購買了回緬甸密支那的機票,離家三年又五個月的時間將告一段落,這三年多該用什麼去衡量,是在鏡子前看過數百次自已的面容,還是每天吃的那兩個臺灣便當,或者是那一次暑假五天的環島之旅。突然間,我發現抽屜裡那三隻從緬甸帶過來後,沒戴過幾次的手錶,有的電池已經耗盡,時間停留在來到臺灣的某一個晚上,卻是我緬甸同學送給我最珍貴的禮物。

這幾年的求學與旅行將告一個段落,這次可以短暫的回去看看自已的媽媽,好想小聲地跟她說:「鴻財回來了」,然後給我最親愛的媽媽一個最溫暖的擁抱。三年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只是看到照片中媽媽臉上的皺紋的確是多了幾條,我才發現這也是一種衡量時間的方式。 


回去緬甸的機票,一個與家鄉距離縮短最感性的證明。(照片來源/許鴻財攝)
 

日照變化 預借時間的幻想

對於緬甸的人來說,日常生活調整時鐘的情況並不常見,除了與家人一起出國旅遊,不然時間就像是線性的流動著。在臺灣的生活也是一樣,每天早上起床後很少可以像從前一樣,刷牙前在書桌前坐個十五分鐘,也許是看一遍文章、或只是沒睡醒地呆坐著,現在這些就像是消失了一樣。在臺灣的這幾年突然轉換成去計算睡覺的時間,像是今天可以睡八個小時、六個小時或者是更短的時間。

一般人一定很難想像,一年之中有兩天,有些國家必須分別將時針往「後」調慢一個小時,再五個月之後再將同樣的時間調整回來,也就是無謂的「日光節約時間(Daylight saving time)」這種不可思議的時差,是在北美洲或歐洲有些國家中有實施,日光節約時間的主要目的是縮短白天的日照,讓下午日照的時間相對地變得更長,陽光的變化也是我記憶中很重要的一部份。

在臺灣日出看阿里山,日落看關山,雖然交通方便,但是我來了那麼久從沒參與到臺灣最美的光影變化。記得在緬甸,我家後面有一條著名的江叫做伊洛瓦底江,離家裡很近,可看盡日出以及日落之美。此刻還不停想起,我最享受的下午,與朋友們划著黃瓜船在水中央,夕陽打在江面的倒影盡收眼底。

然而,人們真的能預借時間嗎?有可能以任何方式來調節日照時間嗎?如果在臺灣也有同樣的模式,人們真的了解或者真的在乎手腕上手錶所標示的時間嗎?我想居住在一種地方,可以讓人生活步調慢下來的地方。如果能跟大自然借到這多出來的一個小時,那麼這天的第二十五個小時,不就顯得特別浪漫,我也因此想到好久以前那句家喻戶曉的廣告語:「生命不就該浪費在如此美好的事物上。」


從緬甸帶來的三隻手錶,放在抽屜裡,電池早就耗盡,對我卻有不同的意義。
(照片來源/許鴻財攝)

 

像是穿越時空 來到臺灣闖

還記得初來乍到臺灣的我,帶著一點緬甸的土氣,彷彿是來到了三十年後的緬甸,臺灣的進步讓我一個鄉下來的男孩,的確是無法適應。我原本在緬甸居住的城市,沒有高樓大廈的電扶梯、交通管制的紅綠燈,也沒有臺北車站那樣擁擠的人潮,更沒有高得跨張的101大樓,這一切的陌生彷彿將我的人架空,不知道去向。三年過去了,是人自身的改變太快,還是環境影響人的力量太大,對現在的我來說適應這一切又是那麼的理所當然。

只是像浮雲遊子一樣的男孩,時常會看著海想家,機票也一天一天在倒數著回家的時間,我覺得我應該回去一趟了。我擔心我緬甸的朋友們改變太多,因為漸漸地我在通訊軟體上跟他們的話題越來越搭不上去,笑點不同了,討論的事情也不一樣,我深怕大家都改變太多把我給疏遠了。或許是因為這幾年來在網路上聊天的對話都是重復講過的話題,而我感到有點疲乏。最近細細地把緬甸朋友們的動態看了一遍,原來曾經跟我在同個班上的女孩們,已經有六個人結了婚,還有三位是小孩的母親了,也讓我去體認到時間帶來的改變是這麼的多。


十八歲的生日,朋友們到家中來幫我慶生,曾經一張張熟悉的面孔,
現已散落到天涯。(圖片來源/張德蘭提供)

 

兩天兩夜路程 看海的時間 

在十八歲那年非常難得看到海了,因為除了緬甸南邊靠近海,其他地方都是內陸,而我家住在緬甸的北邊小城,從我居住的城市要去南邊看海,需要搭上兩天兩夜的火車,還要加上一整晚的客運車程,才可以到達我從小一心嚮往的湛藍大海。現在我來臺灣已經三年,會時常去看海,有趣是臺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與緬甸是個完全不同的地方,看海反而變得容易了。

而在十八歲看到海時,那一次內心非常地激動,我坐在椅子上,臉面向海邊,當時天還未亮,但耳朵傳來陣陣海浪拍打到岩石的聲音,在那一剎那就像是跟大自然借了一些時間,靜靜地聽著海聲。同時,我也將左手放到了胸口前,仿佛可以聽見自己的心臟與眼前的海浪聲是在同一個頻率上跳動著,那是我第一次看海前留下最深的印象,但那並不是腦中對於看到海的記憶,而是那看到海之前最深刻的期待。


十八歲那年,兩天兩夜的火車路程加上一整晚的客運,第一次看到海,
我永遠無法忘懷那天深刻的感受。(照片來源/王治平提供)

回家之後,我還想去看那片記憶中最深刻的海,當初因為自己的好奇心,帶我到了很遠的臺灣,展開了最原始的流浪,就像西方人血液裡從小離開家、四處冒險的性格,而在東方文化裡的解釋則是顛沛流離,彷彿是命苦的人才會遇到的命運,恰巧我就是那一個想家的遊子。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記者 《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