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

十八投不投 民主新觀點

太陽花學運期間,高中生們展現了對公共議題的高度關注,也讓投票年齡下修至十八歲的爭議再度浮上檯面。

十八投不投 民主新觀點

記者 林霈楨 報導  2015/01/13

二○一四年三月的太陽花學運激起臺灣社會對民主政治的高度關注,前來立法院周邊聲援的除了大學生與社會人士,還有不少穿著制服的高中生,連無法北上到場的彰化高中學生,也自行邀請教授與各校同學,在彰化火車站前進行露天民主講堂,展現對於參與公共議題的熱情。

雖然這些行動已打破高中生「只重升學,不關心時事」的刻板印象,然而我國憲法第一百三十條規定「中華民國國民年滿二十歲者,有依法選舉之權。」換言之未滿二十歲的高中生無權用選票影響政策,讓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臺少盟)和十八歲公民權推動聯盟推行十年的「投票年齡下修至十八歲」法案重新受到重視,只是社會對修憲仍有不同聲音,修憲案在立法院內也僅緩步進行中。
 

下修投票年齡 民意分歧

根據二○一四年五月國家發展委員會所做的民調顯示,過半數的受訪者不支持投票年齡下修至十八歲,因此中國國民黨發言人陳以信於記者會中表示,多數民眾不贊成此案,不宜勉強修憲。不過世新大學在十一月所做的民調卻呈現贊成與反對人數各半的情況,使此案更受爭議。


國家發展委員會所做的民調顯示過半民眾不支持投票年齡下修。
(圖片來源/林霈楨製圖)


世新大學做的最新民調呈現贊成與反對人數幾乎各半的情況。
(圖片來源/林霈楨製圖)

任職於臺少盟的吳政哲提到,聯盟推動修憲的十年間發現民意大幅度轉變,支持投票年齡下降的比率持續增加。十八歲公民權推動聯盟舉辦的全國青少年投票日開票結果也發現,十六到二十歲的青少年超過八成都認為投票年齡應該降到十八歲。他們認為政府不應只參考已有投票權的民眾意見,更該聆聽真正受影響的青少年心聲。


全國青少年投票日中,超過八成的青少年都同意下修投票年齡。
(圖片來源/
全國青少年投票日

 

三項主因 爭十八歲投票權

十八歲公民權推動聯盟認為投票年齡應當下修的主要理由有三項,第一是「權利義務不平等」。在臺灣,十八歲的人民需要繳稅、服兵役、負完全刑事責任,卻無法享有選舉的權利,高中公民老師賴柷宏也說到,他覺得刑事責任的負擔遠比投票來得重。若一個人有能力保家衛國、成家立業、在刑事上承擔自己的罪刑,就足以獲得投票權。

第二項理由是促使候選人更加注重青少年相關政策。吳政哲提到,無論今年或過往的選舉,大部分候選人鮮少把政見重點放在青少年身上,正是因為他們沒有選票,所以聲音不受重視,甚至和青少年息息相關的十二年國教他們都無權影響。北一女中公民論壇「綠覺醒」的高中生們也認為,開放十八歲投票能使政府聽見更廣年齡層的意見,保障更多公民權。

臺少盟強調,隨著臺灣少子化與高齡社會來臨,若不增加年輕世代的投票人數,候選人將為了爭取年長者選票加碼福利津貼,導致有勞動力的青年必須承擔留下的債務,違反世代正義。以今年蘇格蘭獨立公投為例,其政府將投票年齡下修至十六歲,就是希望少子化社會中的青少年也有權決定自己的未來。


臺灣即將邁入高齡化社會,年輕世代的選票比率也將隨之降低。
(圖片來源/
內政部中華民國人口統計年刊

第三個原因則是相較世界各國,臺灣是少數堅持二十歲才有投票權的民主國家。從一九六○年代開始,美德英法等國相繼將投票年齡下降至十八歲,阿根廷、巴西等甚至調降到十六歲。在亞洲,港澳對其特首的投票年齡為十八歲,日本也在二○一四年下修到相同年紀,其原因都是因應高齡化社會,維持世代正義。身為高中生家長的侯先生認同這種社會變遷,他認為法律本來就會隨時代修改,現在的十八歲孩子透過網路獲得的民主知識,說不定比以前的二十歲青年還多。
 

判斷力不足 實際學習民主

縱使今日的青少年能取得較多政治資訊,還是有高中生認為自己未有足夠判斷力投票,現年十七歲的黃柏鈞就覺得自己甚少接觸政治議題,容易受旁人影響,就算真的開放十八歲投票也不會去投。家長陳小姐同樣認為高中生多數時間都花在課業上,無論政見發表會或社會運動皆少有時間參與,政治立場還是容易被師長或媒體左右。

面對這樣的反對聲浪,吳政哲提出另一種觀點:「即使你認為自己不需要投票,或者自己沒有理性的能力投票,那也不應該去阻擋其他認為自己有能力或機會的人。」且年紀和成熟理性並無直接關係,支持修憲的侯先生以假設鄰居參選為例,此時他投票給鄰居就不是因為政見,而是基於人情,這完全無關乎年紀。

從教育的角度來看,賴柷宏覺得隨著投票年齡下降,高中生自然會去關心政治,並且能帶動校園的民主氛圍,引領他們主動關注公共議題。另一名高中公民老師楊玲悅表示:「公民課就是要把外面的世界帶進教室,如果他們有投票權,就更願意,也更能夠提早理解與實踐公民社會。了解當民主已成事實,投票就是義務,要善盡自己的責任才能享有民主的果實。」

教師們期待藉由投票年齡的下修,改善臺灣學生為了升學與社會脫節的情況,「綠覺醒」的高中生們也認為透過實際行動,能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只是一味依從課本的教條,「如果十八歲能投票,我們當然樂意去投票。」
 

修憲進行式 走入校園對談

目前投票年齡調降的修憲案已在五月底完成立委提案,然而半年過去卻遲遲未交付修憲委員會,十二月五日十八歲公民權推動聯盟同民進黨立委鄭麗君、國民黨立委盧秀燕等人召開記者會,呼籲王金平院長實踐「有案付委就一定要成立修憲委員會」的承諾。就在十一日,組成修憲委員會的提案已通過,最快十六日就會排案,而下修投票年齡被列為五大重點提案之一。

十八歲公民權推動聯盟希望能趕上二○一六總統大選時一併交付公投,通過修憲案,然而修憲的門檻相當高,且所需時間長,就算在立法院內通過也得公告半年才能交付公投。因此另一方面由立委丁守中提出釋憲案,期盼透過大法官釋憲讓十八歲的公民取得投票權。


修憲程序複雜,因此同時提出釋憲案,希望能盡速取得十八歲的投票權。
(圖片來源/
全國青少年投票日

面對民間不同的意見,吳政哲希望政府不要只是靜待民意達成共識,而是主動走入人群,和公眾討論這項議題,校方和家長也應該用更開放的心態看待,如果一味地認為不該在校園裡談論政治,對學生是沒有幫助的。明年十八歲公民權推動聯盟也將深入校園,面對面和大眾討論下修投票年齡的重要性,聆聽臺灣十八歲青少年的見解。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記者 《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