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這檔大事 糧食浪費
吃飯這檔大事 糧食浪費
記者 鄭青青 文 2015/06/23
(圖片來源/鄭青青製)
全球糧食分布不均,早已是許多人在關注的議題,事實上,世界上的糧食並不是不夠,但是在已開發國家的糧食浪費,造成大量的廚餘,讓豬能吃的食物都比低度開發國家的人民還多。
根據統計,全球有三分之一的食物沒有被吃下肚,這些食物價值22.5兆新臺幣,而為了生產這些「廚餘」所使用的資源浪費與對生態的破壞都是難以計量的成本。食物在產地,只要蔬果長得不是消費者所喜愛的長相,就可能不被採收;在運輸過程中,則可能因為保存不當或碰撞使食物不新鮮或壞掉;而到了商店內,食物的「最佳」賞味期過了,只有遭到丟棄命運,另外餐廳準備的過多食材也造成浪費;最後,就是在每個人的餐盤中,吃不完的食物就當廚餘扔掉。因此,減少食物浪費不僅能省錢,也能保護生態環境,釋出的糧食更有機會幫助世界上正在挨餓的八億五百萬人口。
而在臺灣,平均每個人每一年浪費了96公斤的食物,是全亞洲最多的,與歐洲、北美等高度開發的國家不相上下。而在各類食物中,蔬菜類、水果類和根莖類幾乎是每兩份就有一份是被丟棄的,比例相當地高。食物浪費的議題漸漸在國際中被討論,從聯合國、歐盟到各個國家,都開始擬訂計畫與法條,甚至有抵制買一送一活動、廢除食物期限標籤等方案,期望能減少糧食的浪費。
資料來源:聯合國世界糧食組織(FAO)、《天下雜誌》、臺灣環境諮詢中心、公視【台灣剩食之旅-我們可以不再浪費】
![]() |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