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撞電影視覺 設計愛情
衝撞電影視覺 設計愛情
記者 沈祖廷 文 2015/06/23
利用強烈而奇幻的視覺元素組合碰撞,將人和人之間混亂糾纏的關係具體化呈現,一向是導演陳宏一擅長的影像描述手法。而陳宏一的第三部電影【相愛的七種設計】於二○一四年底上映,片中以設計作為包裝,愛情為骨架,講述職場、人際及城市中複雜緊張的關係。
【相愛的七種設計】突破以往臺灣電影的框架,沒有浪漫的小清新、沒有道地本土的搞笑劇情、沒有熱血勵志的故事,而是以新穎前衛的手法帶出臺灣臺北的概念和感覺,結合了動畫特效、黑白影像、設計文案等元素,試圖讓臺灣人體驗新的觀影感受。
【相愛的七種設計】電影預告。(影片來源/Youtube)
七角色一情境 敘事挑戰
相較於導演陳宏一的前兩部電影【花吃了那女孩】和【消失打看】,【相愛的七種設計】的故事更簡單而貼近現代人。男主角霸子是一間設計公司的業務主管,外表看似滿不在乎,內心卻非常念舊。霸子將前女友Doris引薦進公司,期望可以重修舊好,卻也因此引發一場辦公室風暴:外貌出眾、心思敏銳而才華洋溢的Doris立刻吸引高富帥客戶Mark的注意,老闆便想利用Doris的優勢抓住此商業合作案,原是公司資深設計師的Emma,因為深怕被打入冷宮而和Doris勾心鬥角,在此同時,兩方的設計助理棋子和阿強也因朝夕相處而產生情感和創意上的牽扯與波瀾。
從老闆、業務主管、設計師、助理到客戶,不同職位和個性的七個角色,導演以特殊的敘事手法,在旁白的帶領下,搭配角色的自我揭露和獨白,讓觀者以清楚的旁觀者視角一一熟悉每個角色,待真正了解角色後,自然會對角色的舉止言行產生體諒和同理感。正如現實生活中,人們會遇見不同的人,各自擁有不同的背景和立場,為了生存,可能使心機、逢場作秀,或者隱藏自己的脆弱,只向人顯露光鮮亮麗的一面。這樣的說故事方式讓觀者更能對角色設身處地,甚至因為貼近生活,將自己寄託在角色身上。
同一個故事中不同職位、不同個性的七個角色。
(圖片來源/相愛的七種設計粉絲專頁)
特殊的敘事手法外,全片幾乎由大量的對話構成,因導演有意學習美籍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便將對話的用字設計得精簡明確,同時又幽默而富有寓意。在演員和鏡頭的安排上,並不會因著重對話而讓戲顯得靜止和呆板,導演刻意安排演員講話的節奏,搭配影像晃動或巧妙的配樂,更在演員的走位動作、肢體互動和眼神方向做出非常精緻細膩的調配。
其中有兩場公司茶水間的戲格外讓人印象深刻,在狹小的空間中,塞進主角三人,他們透過對話相互碰撞,造就一場語言和肢體的明爭暗鬥。表面上泡咖啡、喝茶水,言下卻暗潮洶湧,演員之間時而靠近、時而推擠拍打、時而輕點禮讓、時而眼神尖銳,氣氛節奏精準,風趣又諷刺。
電影中茶水間的精彩片段。(影片來源/Youtube)
跳脫框架 多元視覺嘗試
除了對話和敘事手法新穎之外,【相愛的七種設計】也加入許多不同於傳統電影的元素,使影像更豐富多元。單從片中的攝影鏡頭來看,幾乎沒有一個鏡頭是靜止的,而構圖只有少許是傳統過肩鏡頭或特寫,其他則是以活動性高的鏡頭,靈活展現人際關係間的你來我往,像呈現心理狀態的破水平鏡頭,或是不安情況的搖晃鏡頭,自由的運鏡讓電影別具風格。
此外,其他特殊元素如以部分黑白畫面呈現舊房屋拆除的社會議題,慢快門呈現菸酒後的恍惚狀態,快速明暗閃爍的燈光效果,呈現劇烈變盪的關係情境,更有將夢境和幻想以動畫特效的方式展現,大膽使用傳統電影裡沒有的視覺效果,充滿實驗的意味,卻也獲得金馬獎提名的肯定。
但片中較令人不解的是,偶爾夾雜城市空景置入的標語和設計文案,如「整個城市都是我的咖啡館」、「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等,和整部電影的節奏及其較時尚、非親民的風格不甚搭調。
電影中女主角夢境的視覺特效呈現。(圖片來源/海鵬影業)
真實具象 影像風格明顯
特殊的影像呈現,實則在臺灣較少人買單。以拍攝MV和廣告出身的陳宏一,影像的邏輯並非長篇電影的方式,首部電影【花吃了那女孩】是由四個分段故事組成,影像是由音樂和蒙太奇式的狀態拼湊而成的短片。接著,逐漸發展成描述事物的消失,哲學思考勝過劇情的長片【消失打看】。在前兩部電影的嘗試後,才誕生出能讓更多觀眾接受,又不失視覺藝術性和規模的【相愛的七種設計】。
而三部電影同時也都對臺北有深刻的觀察和刻劃,從小眾的情感,漸轉為大眾對城市的共鳴。【相愛的七種設計】從臺北是二○一六年設計之都一事出發,帶出城市的新議題,包括空有名號和包裝而無內涵的荒謬,及沒有原因,只為追求新事物,而拆除舊有美好建物的變態心理。導演不美化城市,電影中呈現了最醜陋的臺北:施工中的柵欄工地、噴漆的鐵門、建地建築外的圍欄、路邊的摩托車和躲在轉角的警察等,卻格外讓人感到真實而貼切。
呈現真實的臺北能讓更多人產生共鳴。(圖片來源/Vstory)
陳宏一的作品總是以人出發,並將人和人的關係、情感具象化,將特別的視覺效果展現在影像中,如在MV【如果你愛我】裡,片中女人全都被男人抱著走動,講述兩人相互依賴,但不注意又容易讓兩人都受傷的關係;另一部MV【你敢不敢】則是讓男女對坐,共同捧著一顆越吹越大的氣球,象徵兩人關係的敏感和暴烈,將歌曲中愛和恨的僵持和對立清楚展現。
在【相愛的七種設計】中,另一被用來將關係具象化的素材是食物,如李安曾說過:「中國人談事情大多都是在飯桌上。」片中有老一輩和新一輩差距的中式圓桌餐館、男女曖昧遊戲的日式燒肉、樸實幸福的泡麵、精緻多元的港式飲茶等,因應不同角色和情境,擺出不同的餐廳和菜色,更彰顯對話中的戲劇張力。
電影將關係透過不同的菜色譬喻。(影片來源/Youtube)
臺灣電影的新方向
自【海角七號】票房奇蹟後,臺灣電影種類便大致分為幾派,如【大尾鱸鰻】、【雞排英雄】等的本土賀歲喜劇,【志氣】、【陣頭】等立志感人電影,或是如【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小清新風格,好似要在臺灣叫好叫座,就只能侷限在這些框架之中。【相愛的七種設計】大膽創新地挑戰臺灣人的觀影習慣,突破傳統電影的議題和製作模式,嘗試實驗性和藝術性的表現,雖有曲高和寡的顧慮,卻也豐富了臺灣的電影生態,而這類電影也值得更多關注和投入。
![]() |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