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

農夫市集 農產銷售新概念

近幾年,農夫市集開始在台灣發展,不僅增加農夫的收益,也維護了消費者的健康。

農夫市集 農產銷售新概念

記者 唐宜嘉 文  2016/01/12

近幾年,國外盛行的農夫市集(farmer’s market)開始在台灣扎根,「農夫市集」是指以小農為主,在固定時間與地點舉辦,由農夫在地生產、親自販售的一種經營模式。根據農委會統計,目前台灣的有機農夫市集已逾28處,政府與社會企業正積極深耕台灣各地農夫市集,希望提供農夫多元的行銷管道,並推廣有機無毒的的農特產品,維護消費者的健康也增加農夫的收益。


台灣各地農夫市集分布圖。(圖片來源/生態村
 

產地到餐桌 地產地銷

超級市場、大賣場等量販通路所販售的農產品經過包裝、長途運輸或是國外進口,耗費了大量資源,更增加碳排放量,讓全球暖化日益惡化。從產地到冰庫,再到各大市場,中間經過無數次的運輸,最後到了消費者手中時,已不再新鮮。而農夫在銷售過程中,經過中盤、大盤商的抽成、剝削,在工期長、收益低的情況下,農村經濟委靡,年輕人口逐漸流失,更多農夫選擇放棄耕種。

另一方面,近幾年在食安風暴的影響下,消費者更加注重食品健康安全,有機產品的價值提升,有機無毒的觀念蔚為風潮。在這樣的環境下,農夫市集逐漸興起,其經營模式不僅環保、節能減碳,對農夫來說,更是一個全新的銷售通路。

在農夫市集裡,農夫親自販售在地生產的農產品,不僅具有地方特色且新鮮有機,更能讓消費者吃的安心又健康。目前台灣各地農夫市集多數是小型市集,且隔周或是隔月才販售。相較於傳統市場中堆積如山的單一種類產品,農夫市集的產品則屬少量多樣化,也讓消費者在逛市集時得到採買的樂趣。

在買賣交流的互動中,農夫能明白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也可以了解農產品的來源、栽種方式及相關知識。農夫將農產品從產地直接送入消費者手上,雙方在交流中建立互信關係以及互動管道,以情感與健康為基礎,進而創造互助合作的和諧市集。
 

地方特色 觀光新景點

除了銷售有機農產品,各地農夫市集也注入教育、娛樂等多元特色,致力打造地方特色景點,將市集推廣給社會大眾。台中市的合樸農學市集除了有機蔬果攤位之外,更設立了理念區,在市集中舉辦「荷松開講」,邀請農夫擔任主講人,親自講述栽種經驗以及有機理念,讓消費者了解餐桌上的食物是如何被生產,也能直接認識農夫。合樸市集也開辦手工廚房,讓農夫現場教導消費者,一同將當季農產品烹調成自然、新鮮的美味料理。


在「荷松開講」中,合樸農學市集創辦人陳孟凱講述其理念。(圖片來源/alive

高雄市的微風市集,定期舉辦「農家饗宴」活動,期望透過在地社區與農夫的合作,讓消費者參與教育講座並體驗田間勞動,親身了解耕種的辛勞並體悟農村存在的價值。此外,市集更結合音樂表演,不僅給在地學生團體演出的機會,更讓逛市集的民眾擁有舒適享受的環境。


微風市集的「農家饗宴」活動,帶領都市居民深入農村。(圖片來源/ACCUPASS

不單只有合樸市集與微風市集致力推廣農夫市集,新竹竹蜻蜓綠市集、臺中興大有機農夫市集、臺東鐵道農夫市集等,全臺各地農夫市集都努力舉辦多元化的交流活動,期望市集能永續發展,並成為特色觀光區。當農夫市集跳脫了傳統市級的框架,發展教育價值、土地環保觀念與娛樂活動,並延伸社會與文化意義,農夫與消費者皆能從中獲益,創造出雙贏局面。
 

政府民間 共創農業新價值

農委會農糧署於民國一〇〇年訂立「輔導設置有機農夫市集補助原則」,補助地方政府、學校及農業團體舉辦有機農夫市集,並宣導有機農產觀念。在民國一〇二年訂定「輔導試辦農夫市集及農民直銷站執行方案」,與地方政府合作,輔導各縣市設置農夫市集與農民直銷站。希望在完善的法規制度下,能夠提供多元化的行銷管道,不僅提升農夫的收益,更給消費者健康安全的農產品食用。

除了各地方政府的推廣及農委會的輔導,社會企業「直接跟農夫買」也支持農夫市集的發展,並建立組織化的網路銷售平台,讓小農不被實體市場侷限。二〇一〇年,直接跟農夫買在臉書上成立社團,開始協助農夫張貼自產自銷的農產品資訊,並將有機、無農藥農耕的農民在社團中推薦給網友。讓有購買意願的人直接與農民聯繫,以合理公平的價格購得農產品。


直接跟農夫買在網站上為農民進行免費行銷廣告。(圖片來源/直接跟農夫買

二〇一四年,直接跟農夫買成立社會企業並架設網路平台,與有機耕作的農夫合作,開始在網站上販售小農的農特產品。直接跟農夫買不僅落實公平交易的原則,以合理的價格向農民採購,更嚴格把關農產品的品質及產品資訊。期望透過網站,讓無法親身在農夫市集上購買有機農產品的消費者,也能夠在網路上支持友善耕作的農夫,為正逐漸沒落老化的農業找到新方向,也讓有機農業永續發展。
 

農夫市集 未來展望

農夫市集的起源地美國,是市集發展最蓬勃的國家。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調查,一九九四年全國有1775家農夫市集,到了二〇〇九年增至5274家,在二〇一三年已多達8144家,大城市如紐約、洛杉磯等更是擁有多間大型農夫市集。在美國,農夫市集不單是農夫販售農產品的地方,更是地區居民休閒放鬆的地方,也是國外觀光客必遊之處。

美國西雅圖的派克市場(Pike Place Public Market),是全球最早的農夫市集。除了販售農民自產的有機蔬果,更集合了咖啡廳、餐廳、紀念品商店、手工藝製作、街頭藝術家、音樂家等,超過三百個攤位,佔地九英畝,是地方著名景點,也是凝聚地方情感居民的重要地方。


派克市場全年無休,天天開市。(圖片來源/dazzing place

臺灣的農夫市集也正努力朝美國大型農夫市集的方向努力,從小型市集開始舉辦,注入講座、讀書會、音樂會、農作體驗等多元化活動與教育宣導,讓市集逐漸擴大並在全臺各地擴散。期望透過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及推廣經過國家認證的有機農產品,影響消費者的飲食習慣,且保障農夫的產品獲利,更能縮短食物里程。不僅建立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溝通管道,也創造一個安心健康的生活空間,將有機農業在台灣永續經營。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記者 《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