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決 人生交叉路口
判決 人生交叉路口
記者 楊淑斐 文 2016/01/12
法律與道德間的衝突,一直都是許多作者的創作來源。而本書作者選擇的是與其他作者不同的路,當司法撞上信仰,人們應該選擇站在哪一邊,才會讓自己無愧於心,安穩過日?《判決》(The Children Act)刻劃了一名事業有成的女法官費歐娜與一名將死之人亞當之間的故事。
《判決》一書的封面。(照片來源/博客來)
婚姻 司法與信仰
《判決》由知名英國文學作家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所寫。書中的費歐娜以睿智與果斷的形象聞名於法律界,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很少人知道她與丈夫傑克的關係已不如既往。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她接到一個受到社會、媒體矚目的案子:命在旦夕的亞當,因為信仰關係不能接受輸血。在聽取院方、家長、亞當三方的意見後,費歐娜最後判決醫院該立即為亞當輸血。當信仰與司法間的因果已成定局,亞當與費歐娜該如何面對他們變動的人生,都是本書想讓讀者思考的議題。
費歐娜自我剖析婚姻觸礁的原因,除了性生活不足外,其中最大的因素是來自另一個案子的影響。馬可與馬太是共用一顆心臟的連體嬰,馬太需要依賴馬可才能活下來,但馬可為了供應馬太的生存需求已漸漸衰弱,如果不將他們分開,兩人都會死亡。他們的父母是虔誠的天主教徒,認為生命由上帝給予,只有上帝可以收回,故不同意醫生進行分離手術。費歐娜了解所有人的立場後,認為馬可不應該為了信仰葬送他美好的未來,故判決醫生可以為他們進行手術。費歐娜潛意識認為馬太的死亡,大部分是她的責任,當馬太死去時,費歐娜心中的某個地方也跟著消逝。她對傑克開始有所保留,原本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兩人漸漸走向冰點,而傑克的一時貪歡,為他們的婚姻敲響最後的警鐘。
正當費歐娜苦惱於該如何處理她與傑克間的關係時,另一個將劇烈影響費歐娜人生的事件已悄然浮上水面:痊癒後的亞當為她理智、深具內涵的形象所折服,但卻得不到她的正面回應,最後選擇慢性自殺。這個結果為費歐娜的婚姻開啟另一扇窗,費歐娜在馬可馬太一案與亞當死訊的雙重打擊下,終於選擇向傑克坦白她的內心掙扎,破裂的婚姻終於出現曙光。
本書的作者伊恩.麥克尤恩。(照片來源/post gazette)
對與不對 一線之間
天秤的兩端,生存或是信仰,當自己無法輕言放棄其中之一,又該往哪邊傾斜,而什麼又是真正的對錯?每一個人對同一件事,都有兩面的想法,如同書中亞當的父母一樣,作為父母的角色,他們希望亞當可以活下來;作為耶和華見證人的信徒,他們希望亞當可以維持信仰的純潔。在費歐娜的判決下,亞當幸運存活,但他們該如何面對已玷汙信仰的亞當,這都是一體兩面造成的結果。
一體兩面的影響不僅體現在亞當父母的兩難,也體現在費歐娜的婚姻。如果沒有亞當的死亡,費歐娜與傑克便少了破鏡重圓的契機;但即使沒有亞當的死亡,他們重修舊好的機會也不是不無可能。在人類漫長的一生中,人們需要經歷傷痛才能夠成長,沒有人可以給予一件事絕對的價值與對錯,只能就事情的結果進行事後反省。「假設」只能為人們預留後路,卻無法為人類預知未來,對與不對,只在一線之間。
兩難的抉擇使人們就像走鋼索一樣,每一步都舉步維艱。
(圖片來源/SHARE YOUR ESSAYS)
同中求異 異中求同
與《判決》同樣探討法律相關領域的著作《罪行》,由德國律師費迪南.馮.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所寫。雖然主題類似,但寫作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判決》以成人的口吻書寫,注重角色間的影響與結果,摹寫人物較為細膩,例如書中常以費歐娜鍾愛的古典樂、詩歌、房內擺飾表現其個性、喜好與文化涵養。《罪行》以獨立成篇的十一個故事結合而成,從旁觀者的角度平鋪直敘地描述事件發生經過,用最直白的口吻讓讀者深切地感到法律與道德間的兩難。其較注重描述事件起因,反而對人物描述著墨較少。
不僅寫作方式有所差異,故事開放性也有所不同。《判決》需在兩百多頁的篇幅完整交代角色個性、主線與支線故事內容,一環扣著一環的劇情沒有辦法給讀者太多的想像空間。《罪行》每篇只有寥寥數十頁描述案件的前因後果,讀者閱畢後,作者留給讀者的就是他們自己對於故事的想法,與作者的觀點較沒有關係。
《判決》與《罪行》雖有許多不同,但由於都是法律相關的書,在社會觀感、人性、道德等價值觀就會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如果不是礙於法官的身分,費歐娜可能會為了報復傑克而與亞當發展戀情,因為社會道德的不允許,間接造成一個少年的死亡。《罪行》的主角群們,都是迫於不得已或是無法釋放情緒而犯下殺人案。在臺灣也有相似的例子,一名八十三歲的老先生,由於不忍自己的老伴被帕金森氏症折磨得不成人形,選擇在晚上妻子熟睡時親手將釘子釘入她的腦後,結束病痛的晚年。殺人是不對的,但出於愛的死亡,是否該被法律原諒,都引起當時大眾的討論。
《判決》在寫作風格與傳遞核心價值上表現出色,但在故事流暢性就顯得較為不足。例如讀者在一開始閱讀《判決》時,可能會有點徬徨,其寫作方式就像是帶著讀者突然闖進費歐娜的生活,令讀者無所適從。故事節奏也較為冗長,注重描繪各個角色間的性格與自身故事,主線故事反而失去光彩。作者想要藉由重複段落的寫作方式加強讀者對費歐娜心路歷程的共鳴感,但當讀者一而再再而三閱讀到類似的段落,會開始質疑費歐娜在經歷這些創傷後,卻依然沒有更重大的進步,進而認為閱讀這本書是煩躁而缺乏驚奇的。反之《罪行》以法律與道德間的衝突感,營造讀者對於每一篇故事的好奇性。在吸引讀者這塊上《罪行》比起《判決》有更突出的表現。
《判決》一書雖有其缺點,卻也給予臺灣讀者一個新的方向。如果有一天臺灣亦面臨相似的案例時,人民與法律界該做何反應,而輿論方向會偏向哪一方,都是一個值得大眾設身處地思考的問題。
![]() |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