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女兒 反思性侵暴力
印度的女兒 反思性侵暴力
記者 馮鈞鈺 文 2016/01/12
印度的女兒紀錄片封面(圖片來源/Indybay)
近年來,印度性侵事件頻傳,平均每二十分鐘都會有一位女性受害,不只是印度婦女會被侵犯,連外國旅客也逃不出魔爪。儘管政府當局已加重刑期至二十年,最重可處以死刑,但因為重男輕女的觀念根深蒂固,重刑仍無法有效阻止悲劇發生,性侵案件層出不窮。而英國的女導演萊斯莉・烏德溫(Leslee Udwin)就以印度德里巴士輪姦案為題拍攝紀錄片【印度的女兒】(India's Daughter),藉由事件受害者──喬蒂・辛格(Jyoti Singh)之死讓印度女權受到重視。
整部紀錄片以事情發生的經過為主軸,以插敘的手法將訪談的人物編入於影片中,受訪對象是以喬蒂的父母親、加害者穆克什・辛格(Mukesh Singh)為主,片中每個受訪者幾乎都有談到女性這個性別的在印度文化的定義。
訪談手法 直擊性別價值
「男人為什麼要強暴?」對於印度性侵問題無法改善的情況,導演烏德溫以訪問的手法向印度男性提出了這個問題。
實際採訪性侵犯穆克什・辛格(圖片來源 /BBC)
「一個巴掌拍不響,一個體面的女孩晚上九點不應該在外面閒晃,對於強姦來說,女人要比男人負更大的責任。」加害者穆克什表示。這句話間接地反應出了印度在社會性別上的鴻溝,父權社會當道,女性應該要勤儉持家,沒有家中長輩的陪伴晚上是不應該外出的,因此喬蒂當晚和男性友人待在外頭是不對的舉止,性侵的舉動只是個「教訓」,而不該反抗。
片中訪談的拍攝手法不只顯示部份印度的價值觀,更揭露當地以古老傳統掩飾一切的不合理行為,以及物化女性的想法隱藏在字字句句間。加害者的律師表示,「女性比任何寶石都還尊貴,這取決於你是否想要把寶石放在手中,如果你把寶石放在大街上,就別怪狗會把它叼走。」「男性為一切的中心」是印度女性的悲歌,父權社會下標誌著女人打從一生下來就是為男人而活,身為女人要守本份且不該穿著過於暴露的衣服來引誘男人。
喬蒂之死 女性意識抬頭
喬蒂因為反抗,遭到更慘無人道的摧殘,其實這算是印度女性的縮影──社會普遍的現象,背後有更多受害的女性只能壓抑心中的苦楚,而無法得到公平正義的對待。
雖然喬蒂在經過治療後仍然回天乏術,但因為她的死讓印度女權吹起了革命的號角,許多受害者勇於站出來,選擇不再沈默。事發的隔天,民眾群起上街遊行抗議,除了要求嚴懲強姦犯,更以「拯救婦女,拯救印度」、「We Want JUSTICE」(我們要公平正義)等標語向政府吶喊,敦促政府能有所作為,確保印度女性的安全。
透過上街遊行,抗議因性別所產生的暴力(圖片來源 /CBC)
以往印度司法審理強暴案和性騷擾案件的速度緩慢,一個案子可以延宕一、二十年都無法結案,許多受害者在逝去了青春年華後都還無法得到司法正義。對於處理性侵案件的方式,印度警察往往冷處理或是吃案,而根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指出,全國每一百萬人才能分配到十五個法官,比中國一百萬人有一百五十九名法官還少,因此即使有嚴刑峻法,性侵發生的機率還是居高不下。然而,印度德里巴士輪姦案不只轟動整個印度,也引起全世界的譁然,案子在相隔一個月後就開始審理,跟以往司法速度形成很大的對比。然而,這是場史無前例的大型抗爭,為印度女權豎立新的里程碑。
根除性侵 從教育做起
【印度的女兒】除了以翻拍的方式再現事發經過,也透過喬蒂的家教──薩滕德拉(Satendra)的訪問,間接帶出印度的嚴刑律法一直無法解決性侵的問題,讓人重新省思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
窺探印度的文化跟傳統,種姓制度跟男尊女卑等觀念是深植於當地的,社會造就了女權低落、不被男性尊重,因此性侵的案件才會一再發生。然而,要避免憾事一再發生,薩滕德拉表示,「如果有一個禽獸被清除了?這個社會會改變嗎?不會。這個社會的人民和他們固有的思想必須改變。」
教育轉動思想,思想傳動行為,人類是模仿的動物,思想是從小慢慢堆疊而成的,破除不平等對待女性的傳統思維需從改變教育做起。從小孩到大人,家庭到社會,不只是男性需要建立兩性平等的觀念,女性也應該要自我意識,了解女性的存在價值。片中加害者即將被處以絞刑,他的妻子表示,「女人被她的丈夫保護著,如果他死了誰來保護她?他又應該為誰活著?」許多印度女性因為從小就接收男尊女卑的價值觀,有時父母在行為上偏袒哥哥或弟弟,不只無形中矮化了女性,在資源的分配上也少於兄長,間接造成能力不足,只能依賴男性過生活。然而,在經濟無法獨立的情況下,女人便成籠中鳥,無形中被操控的傀儡。因此透過教育將男女平等的思想注入印度,是提升印度女性地位以及減少印度性侵事件發生的良藥。
直述性侵過程 訪談惹爭議
【印度的女兒】原於今年三月八日上映,為的就是搭上國際婦女節,不料卻遭印度當局以議題敏感、內容恐引起騷亂為由禁播。
導演烏德溫原意是透過訪問,直接讓大眾了解加害者的犯罪動機。對於不同於印度價值觀的外國觀眾,如此的拍攝手法或許能讓人更了解印度男性的想法,但對於從小即身處該文化的當地人民來說卻可能助長犯罪的風氣,因為直白的訪談雖然符合紀錄片的本質──真實、具體地展現生活過程和人的生存狀態,但在無法辨識事情的好壞之下,影音的傳達會造成人們對於性侵的價值認同,對於一些正遊走於道德邊緣的人來說,片中性侵的動機會影響這些人的價值觀,會認為性侵只是個「懲罰」,反而造成負面影響,因此並不一定需要鉅細靡遺地闡述犯案過程。
或許,導演籌備【印度的女兒】時較少考量到印度文化,所以才會引發各界不同的聲浪,但也因為紀錄片的出現,讓人再度重視印度性侵害的問題。
![]() |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