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

英式搖滾銀河中最燦爛的星

Oasis的專輯《(What’s the Story)Morning Glory?》發行二十週年。樂評陳德政曾形容,這張專輯是英式搖滾銀河中最燦爛的恆星。

英式搖滾銀河中最燦爛的星

記者 趙廣絜 文  2016/01/12

二十年前的十月二號,英國搖滾樂團綠洲合唱團(Oasis)發行了他們的第二張專輯《(What’s the Story)Morning Glory?》。這張專輯是樂團的代表作,一推出便佔領排行榜第一名的位置長達數周,還一舉奪得該年度的全英音樂獎最佳專輯獎。

這張專輯所獲得的成就,並非只有一時的風光。二十年過去,《Morning Glory》仍舊擺放在許多搖滾樂迷的CD架上,屹立不搖。這張專輯對英倫搖滾影響深遠,曾被英國BBC電台的聽眾票選為三十年內最好的專輯,音樂雜誌《Rolling Stone》更稱其為九〇年代最重要的專輯之一,甚至還有人將Oasis譽為「披頭四(The Beatles)的接班人」。


《(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專輯封面。
(圖片來源/
Rolling Stone

 

復興搖滾樂 向披頭看齊

九〇年代初期,以超脫樂團(Nirvana)為首的一票美國樂團正引領搖滾樂的潮流。他們用吵雜的電吉他與誇張的破音,在歌曲中營造出憤怒、憂鬱的意境,這種音樂風格叫做油漬搖滾(Grunge)。而同時間,在大西洋另一邊的英國,出現了一股與之抗衡的勢力。這群人不崇尚油漬搖滾的狂飆與吵雜,主張復興英國六、七〇年代由披頭四、滾石合唱團(The Rolling Stones)、大衛·鮑伊(David Bowie)等人所引領的搖滾盛世。這股全新的力量就是英式搖滾(Brit-pop),而Oasis是其中的代表樂團。

Oasis成立於曼徹斯特(Manchester),與披頭四一樣來自英國北方。樂團的核心為Gallagher兄弟,分別是主唱弟弟連恩·蓋勒格(Liam Gallagher),以及負責寫歌的吉他手哥哥諾爾·蓋勒格(Noel Gallagher)。兩兄弟從小視披頭四為偶像,不僅在出道後留著跟披頭四一樣的髮型,在創作方面也深受披頭四影響。Oasis最廣為傳唱的歌曲〈Don’t Look Back In Anger〉的前奏,即與約翰藍儂(John Lennon)的〈Imagine〉如出一轍,向偶像致敬的意味濃厚。


〈Don’t Look Back In Anger〉的前奏神似〈Imagine〉。
(影片來源/
Youtube

 

工人階級的英雄

Oasis出身藍領階級,團員大多沒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成為搖滾巨星前,Noel還曾經在工地上班。也因為如此,他寫出來的歌曲帶有工人階級的草根性,特別能引起共鳴。Oasis的歌詞直接而爽朗,旋律簡單好記。在編曲方面,則注重流暢度與和諧性。

吉他是英式搖滾的靈魂,它在Oasis的音樂裡亦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Oasis的編曲中沒有高難度的演奏技巧,但是彈出來的每個音符都有意義。Noel的吉他演奏不算特別出色,他編的吉他獨奏(Solo)雖然簡單,卻有相當高的辨識度與感染力,像是樂團裡的另外一個主唱,能夠精準抓住歌曲的意境、適時挑動聽眾的情緒。

此外,若將Oasis的歌曲聽過一輪,便會發現他們使用的都是最基本的和弦,透過這幾組和弦的排列組合,就足以寫出一首首暢銷金曲;舉例來說,〈She’s Electric〉跟〈Married With Children〉在主歌的和弦行進幾乎一模一樣,但兩首歌曲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味道。


Noel Gallagher不是以華麗技巧取勝的吉他手。
(圖片來源/ABC

 

兩大經典 難分高下

Oasis前兩張大碟《Definitely Maybe》與《Morning Glory》被公認為是他們樂團生涯最好的兩張作品,因此經常被拿來作比較。 在第一張專輯《Definitely Maybe》,他們展現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氣勢,頭一首歌曲〈Rock 'N' Roll Star〉便不知天高地厚地喊著“Tonight, I’m a rock ’n’ roll star”,喊出了工人階級對於現狀的不滿以及對於成功的渴望;〈Live Forever〉表達對人生積極樂觀的態度,對比當年唱著〈I Hate Myself And I Want To Die〉而且後來真的舉槍自盡的Grunge領袖科特·柯本(Kurt Cobain),無疑是給了他一記結實的反諷。《Definitely Maybe》是一個瘋狂的派對,初出茅廬的Oasis迫不及待地向眾人展示他們的才華,厚實的吉他音牆環繞著Liam嘹亮的歌聲,一首接著一首,沒有一刻靜的下來。

這樣的傲氣在第二張專輯《Morning Glory》收斂了許多。雖然專輯中也收錄了一些激昂的歌曲如〈Roll With It〉、〈Some Might Say〉,但整張專輯的走向明顯比上一張更沈穩內斂。〈Wonderwall〉充滿童年的懷舊與想像;〈Don’t Look Back In Anger〉以抒情的旋律,譜出回首過去的遺憾與感傷;〈Cast No Shadow〉描寫一個音樂人不管多麼努力地試著表達,卻總是無法被了解,整首歌透露出深沈的憂鬱;〈Champagne Supernova〉創造出一種深遠遼闊的空間感,使聽者心境豁然。《Definitely Maybe》展現了Oasis一鳴驚人的實力,《Morning Glory》的作品則更加成熟穩健。前者使樂團大紅大紫,後者奠定了他們在搖滾殿堂的不敗地位。


Oasis現場演出《Cast No Shadow》。(影片來源/Youtube
 

巔峰過後 少有突破

雖然《Morning Glory》為Oasis贏得無數榮耀,但在二十年後回過頭來看,竟不免唏噓感嘆。Oasis日後再也不曾做出能夠超越這張專輯的作品。反觀同期的樂團,神韻合唱團(The Verve)靠著一九九七年的《Urban Hymns》成功打進主流市場、聲名大噪;電台司令(Radiohead)先後以《OK Computer》、《Kid A》這兩張曠世鉅作挑戰搖滾樂的極限;Oasis的巔峰,卻始終停在一九九五年的《Morning Glory》。雖然之後發行的專輯依舊有相當的水準,卻總是缺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或許是前兩張專輯的光芒太過耀眼,使得接下來的作品顯得稍微黯淡了一些。畢竟,樂團最膾炙人口的經典,都集中在前兩張專輯裡面。Oasis終究無法效仿披頭四,在生涯最巔峰的時刻急流勇退;他們最後的身影,並不是那麼的完美。


兄弟反目 分道揚鑣

雖然主唱Liam與吉他手Noel是血濃於水的親兄弟,但是組團多年以來,Noel一直忍受著弟弟的任性。Liam經常在演出前喝醉,或是在表演前一刻稱病而拒絕上台。表演無法中止,於是
Noel只好一次又一次地扛下主唱的重任。二〇〇九年,在法國演唱會的後台,兩兄弟發生爭執,Liam一怒之下竟然摔壞了Noel的吉他。這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Noel再也無法忍受與Liam共事,隨即宣布退出樂團,失去創作主腦的Oasis形同解散。那場演唱會,甚至還沒等到Oasis上台就宣告結束,只留下歌迷一臉的錯愕。


晨光裡 永不乾涸的綠洲

多年以後的今天,Liam與Noel都各自組了新的樂團,持續在樂壇活躍著。只是Oasis在舞台上表演的模樣,已然成為絕響;而Liam的歌聲也已不似年輕時那般完美純淨,歷盡滄桑的喉嚨再也唱不出〈She’s Electric〉副歌裡高亢的假音。

Oasis解散後,人們仍高唱〈Don’t Look Back In Anger〉,卻始終忍不住回頭張望。拿起二十年前的那張《Morning Glory》,放至最後一首〈Champagne Supernova〉,思緒隨著開頭的海浪聲漂往一九九五年。唱片持續轉著,Noel的吉他聲加了進來;彷彿能看見主唱Liam微醺的身影,被舞台上一片煙霧彌漫給包圍。墨鏡藏不住那年輕而狂妄的眼神,他一派輕鬆地將手背在後方,驕傲地仰起頭,對著麥克風,唱著綠洲的搖滾精神,唱出屬於英倫搖滾的黃金歲月。


Oasis現場演出〈Champagne Supernova〉。
(影片來源/
Youtube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記者 《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