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

修復時代記憶 老屋新生命

近年來,臺灣興起一股老屋保存與活化的風潮,而這股風潮帶來的是歷史文化的保留,還是商業活動的破壞?

修復時代記憶 老屋新生命

記者 唐宜嘉 文  2016/06/14

近年來,臺灣興起一股老屋保存與再利用的風潮,各地出現越來越多的老屋咖啡廳、老屋民宿、老屋藝廊、老屋展演空間等。這些經營方式與改造手法,把過去老舊廢棄的建築物,如日式宿舍、洋宅、民家、三合院等保留下來,將不同時代的象徵交錯融合,呈現出嶄新意象。


(圖片來源/唐宜嘉製)

「老屋」所指的是屋齡至少超過五十年的老房子,而台灣老屋多融合不同時期的特色與元素,不僅呈現時代變遷的縮影,更能看見歷史的走向。常見的歷史老屋有日治時期的日式建築、仿洋風磚樓等,如部分舊市長官邸、中小學校的校長宿舍、糖廠的倉庫與廠房;台式老屋則有鐵窗花、石子地、欄杆以及磁磚等特色,而這些老屋的表徵也隨著政權交替、貿易交流,呈現中西交融、台日合併等不同的面貌。

根據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的統計,截至二〇一五年四月為止,全臺灣進行舊建築再利用的案例共有八百三十五處,其中台南更佔了三百三十九處。然而,在這股老屋活化的浪潮下,許多相關議題也浮出水面,熱度最高的臺南則首當其衝面臨這些問題。從文化方面來看,老屋是台灣過往歷史的乘載,而老屋的修復與再現鏈結現代與過去的歷史及人文情懷,使其延續到現今;從商業方面來看,老屋改造的營利目的漸大於保存文史,業者與消費者失去文化認同感。而老屋改造的同質性越來越高,大部分趨向咖啡廳、餐廳等,缺少新的改變,發展因此受到侷限。甚至部分老屋改造後的商業活動干擾了原本的鄰里社區,不僅耗費了大量資源,更破壞環境倫理,失去改造的初衷。

老屋保存的核心價值並非建築物的裝潢、文物等,而是以人為主體的時代情感。失去文化認同的盲目跟風與商業化活動,將使老屋價值消逝,成為空洞的存在。老屋改造固然能保存建築物與歷史文化,如何在商業活動與文化保存間取得平衡,將是老屋改造必須解決的一大課題。

資料來源:古都保存再生基金會老屋欣力老屋顏THE NEWS LENS

圖片來源:老屋顏unsplash老屋新生大獎萬國戲院紅葉食趣檔案室咖啡五福眼科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記者 《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