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

智慧安全帽 騎士新選擇

物聯網的世代來臨,智慧穿戴裝置異軍突起。安全帽結合新科技,掀起一波安全帽革命。

智慧安全帽 騎士新選擇

記者 鄧涵文 報導  2017/01/10

當生活中的物品活過來,是什麼樣的光景?想像時間快轉十年,機器人管家沖泡的咖啡香成為最輕柔的晨喚,出門前透過安全帽檢查摩托車狀況並發動,下班前就用手機開好家裡冷氣,手上的智慧手環甚至可以監控使用者的身體狀況。這樣的世界已開始出現在我們周遭,「物聯網」的崛起,徹底改變了智慧裝置的樣貌。

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蓋德諾(Gartner)的研究資料顯示,2016年智慧型手機成長趨緩,單純的智慧型手機不再是大眾所認知的智慧終端,取而代之的是「物聯網」。物聯網意即將萬物連上網,彼此間透過網路傳送資料,而這也改變過往人對物的單向操控,成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的雙向互動。其中,「智慧穿戴裝置」是新興趨勢,也是驅動物聯網成長的一大因素。美國市場研究機構國際數據法人(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預測五年之內,40%的穿戴式裝置將取代智慧型手機,成為消費性大眾產品。

智慧安全帽團隊賈維許(Jarvish)立即嗅到這股商機,在2016年7月與歐洲百年安全帽廠商雷射(LAZER Helmets)合作,推出新款安全帽,採用物聯網概念,搭載多項智慧型功能,提升機車騎士的騎乘品質。


智慧安全帽 百家爭鳴

在智慧穿戴裝置強勢興起的時代,從手錶、眼鏡到健身器材,各類產品百家爭鳴,反觀安全帽仍尚未開發,無疑是一極具潛力的市場,但其實看到這股商機的不只賈維許。

「智慧安全帽並非全新概念,好幾年前就有藍芽了。」賈維許共同創辦人兼技術長梁威陽說。安全帽內裝有藍芽耳機,讓騎士在駕駛期間不會漏接電話,也減少因分心造成的事故,但當時藍芽僅供接聽手機,因此各家廠牌相繼推出搭載多項智慧功能的安全帽,其中以史考力(Skully)大廠最受矚目。

史考力於2014年推出「AR-1」智慧安全帽,不只整合手機相關功能,更搭載抬頭顯示器,將導航、車輛狀況等資訊即時顯示於面罩。然而挾著高人氣的史考力,在2016年8月宣布破產。意味著智慧安全帽產業距離成熟,尚有一大段路要走。


透過抬頭顯示器,將導航資訊即時顯示於安全帽上。(圖片來源/點子生活

「加上眾酬金額,史考力約有五億台幣的資金,然而在短短一年內燃燒殆盡,代表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梁威陽說。安全帽是生活用品,在市場上已存在數十年,代表這已是一項完全優化產品,要如何更進一步發展便是難題;再者,消費者不會將安全帽視為高科技產品,因此要突破消費者既定印象更是困難。

為了扭轉大眾對安全帽的刻板印象,賈維許選擇先從金字塔頂端消費者著手。一方面讓戴了幾十年傳統安全帽的消費者看到智慧安全帽的突破;一方面也以高消費族群為抽樣對象,調查眾多功能中哪些是騎士真正需要的。未來目標則是將智慧安全帽推廣為大眾用品,也回歸安全帽本質,提升保護能力。


十多年來,大眾戴的安全帽未曾改變。如此優化的商品,要突破需費一番功夫。
(圖片來源/GHOSTA閃電頭盔

 

智慧穿戴裝置商機無限,但競爭也激烈。除了賈維許和史考力,臺灣品牌蓋斯達(Ghosta)的「閃電頭盔」也是近期很火熱的產品,幾年前安全帽大廠即時地圖(LiveMap)也曾推出過智慧型GPS安全帽,甚至連德國汽車廠寶馬(BMW)也發展相關產品。如何在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每個功能的選擇和設計都是致勝關鍵。
 

智慧功能 新科技提供方便性

騎車時使用手機接聽電話、查閱導航系統容易分心,增加意外發生率,因此配備語音系統,是每頂智慧安全帽必備功能。雖然藍芽耳機已滿足通話需求,但相較於外加的耳機及麥克風,內建系統終究更安全且有效。進階型則會加入聽音樂、廣播、查詢天氣等,甚至能語音提醒導航路線、前方路況等道路資訊, 讓騎士不再需要邊騎邊用手機。

然而馬路如虎口,很多時候意外不完全是騎士的責任,因此行車紀錄器是每臺車必備裝置。機車騎士洪瑞發表示:「機車不像汽車有這麼大的空間可以放行車紀錄器,而外掛式的又容易造成不便,所以內建紀錄器的安全帽會是很好的選擇。」許多廠商看準這一點,紛紛內建攝影機,有些前後都有,甚至是360度攝影。不只記錄行車狀況,也可以即時顯示於面罩,讓騎士隨時注意周遭環境。

賈維許則進一步發展出雲端服務並整合智慧應用程式(Application,簡稱APP),能即時上傳影片至雲端,並提供整合動態感測器與影像辨識功能,偵測路上動態,並提供騎士危險警示或盲點偵測,也能透過資訊的累積與分析,提醒其他使用者。舉例來說,當資料顯示有多位騎士都在某路口急煞,或是跌倒出意外,運算端便會去判定此路口是否有障礙物等,並警示其他經過這裡的騎士。


工作人員展示影像辨識能力。可辨別現場有多少人,有哪些在移動,甚至是手上拿著東西等。
(圖片來源/T客邦

這些功能背後不僅是將安全帽連上網路的技術,更是需要整合大量資訊的大工程。而主動性提醒的安全功能,則是智慧安全帽的下個里程碑。梁威陽說道:「未來期待整合這些資料,去找出改善號誌、道路設計的方法。」
 

產品尚未成熟 問題叢生

然而發展智慧型穿戴裝置需同時兼顧穿戴機能與智慧型功能,並非一蹴可幾。研發期漫長且困難重重,即使產品成功上架,市場考驗又是另一道難題。

「智慧安全帽是『穿戴』式『移動物聯網』,因此要維持安全帽應有的樣貌,又要顧及智慧型功能正常運作,兩者間如何取得平衡很重要。」梁威陽表示。

安全帽功能越多電池就必須越大,否則電池電力容易耗盡,智慧安全帽就無法正常運作。但為了保有安全帽的保護功能,電池體積不可佔用安全帽本身太多空間,使得電力問題無法解決。第二個是運算能力的問題,機器運轉時會產生熱能,若是安全帽內建太多功能,便會導致過熱的情形。最後是連網能力。因為安全帽在機車高速行駛下,常收不到訊號,或是當使用者騎到沒網路的地方,智慧安全帽內的功能便被迫停擺,因此連網能力是開發商一大頭痛問題。


開發智慧安全帽三大棘手問題。(圖片來源/Jarvish,鄧涵文製

而站在使用者角度,最在乎的問題就是售價。「我認為缺點在於整體售價很貴。而且因為含有許多電裝產品,需要考慮到的還有售後服務。」洪瑞發說。當生活用品一躍成為科技產品,價格提高是必然的,然而是否值得多花錢購買額外附加功能,使用者該審慎思考。
 

安全帽革命 新產品新希望

智慧安全帽是發展中產品,無論在國外或台灣,都有開發商前仆後繼地推出。然而新東西需要經過時間的淬鍊,才能夠逐步邁向成熟。以現階段而言,智慧安全帽仍有許多問題存在,但也不知不覺地打響這個市場的第一聲鐘。期待未來有更完整、全面的產品,讓安全帽脫離塑膠殼,成為平衡更多功能的智慧管家,最後提升騎乘樂趣與安全性。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記者 《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