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屆

夕陽職業 撿骨師的辛酸

介紹臺灣撿骨師的現況與未來。

夕陽職業 撿骨師的辛酸

記者 曾婕茵 報導  2017/01/10

根據傳統的喪葬禮俗,臺灣人後事安排習慣「入土為安」,為死者進行土葬,但是土葬所費不貲、程序繁瑣,甚至因為土地不敷使用,許多公墓成為「亂葬崗」,衍生環境衛生與土地利用問題。近二十年來,政府大力推廣火葬,大部分民眾的喪葬觀念已不再守舊,「撿骨師」這個職業,未來可能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逐漸沒落。
 

不只撿骨 也撿起尊嚴

一般土葬在出殯後七至九年,或者因為家族運勢不順,家屬會請俗稱「風水師」的撿骨師替先人撿骨(又稱撿金、拾金),傳統上相信撿骨整理先人墳墓可以改運。挑選良辰吉時開棺後,從手骨開始撿起(男左女右),象徵「將先人牽起」。

通常撿骨師會將骨頭排列出來、清潔、曬乾、裝甕,再次埋入土裡,或是出土之後直接火化,將骨灰放入骨灰罈。為了尊重死者,骨頭放入甕中時,必須從腳開始,再將龍骨(脊椎)、手臂慢慢堆疊上來,象徵往生者「慢慢站起來」,最後骨頭在甕中呈現屈膝坐姿。

看似簡單的步驟,其實暗藏許多繁文縟節,一個細節出錯便會影響後代子孫的運勢,例如破土前必須上香祭拜;開挖後要在遺骨頭部上方撐黑傘,避免長久不見天日的魂魄會「見光死」,而讓在場子孫「沖煞」(鬼魂為了找到庇護而直接衝到人的身上)。

骨頭的處理方式也非常繁瑣,必須點上硃砂,代表後代子孫的血,表示往生者的子孫們沒有遺棄她/他;以紙包覆,代表往生者的皮膚;紅線纏繞,象徵人體經脈;絲棉裹住頭骨,當作臉部肌膚,並畫上表情若往生者是女性,還要再纏上黑頭巾作為裝飾。諸多細節,就是要讓往生者能保有尊嚴,也顯示出傳統上民眾對於亡者的敬畏。


撿骨師正在清理骨頭。(圖片來源/聯合報嘉義地方新聞部落格
 

技藝傳承面臨危機

一次完整的撿骨,至少耗時三個鐘頭,通常是在烈日下進行,若是遇上較為棘手的案子,例如還未完全腐爛的「蔭屍」,刺鼻的氣味和難以處裡的腐肉,更是讓撿骨師苦不堪言,若忽略適當的防護措施,還可能感染屍毒。過去撿骨師大多子承父業(傳統觀念視女性的生理期為不潔,撿骨師幾乎都是男性),但近年來,年輕一輩不願意從事這種「錢少、事多、到處跑」的職業,因此古傳技術面臨後繼無人的危機。為了傳承技藝,甚至有撿骨師不論性別、國籍,都願意傳授古傳技法,只求有人願意來接手,不忍心讓撿骨技術失傳。

現年23歲,目前仍是撿骨師學徒的古漢祥認為,最挫折的就是體力與技術,他說:「撿骨這工作需要挖土,所以也算是體力活。」濕土太黏、旱土太硬,都會讓土變得難以挖掘;而骨頭經過掩埋腐化後,出土時可能很難分辨是身體哪個部位的骨頭,這時就必須考驗撿骨師的經驗與技術。

因為喜歡,古漢祥願意繼續當學徒,「除了撿骨,卜卦、風水、八字我都會,對於我來說,那些只是興趣,而我的正職是日式料理的廚師,有空才會去學習撿骨,也當作一種運動。」像他這樣願意接手撿骨工作的年輕人,實際上已經寥寥可數了。


撿骨師學徒古漢祥正在墓園挖土,要將土壤都挖開
才能順利打開棺材。
(圖片來源/古漢祥提供


火葬盛行 土葬逐漸消失

根據行政院民政司所公布的資料,民國82年屍體火化率為45.71%。自民國80年起至民國89年,內政部及前臺灣省政府社會處推動「端正社會風俗—改善喪葬設施及葬儀計畫」;民國90年至民國101年,內政部實施「殯葬設施示範計畫」。

這二十年間,積極補助地方政府辦理公墓公園化,興建納骨塔、殯儀館、火葬場,購置火化場爐具與火化場空氣污染防治設備,鼓勵火葬與自然葬法(土埋和灑葬)。截至民國104年的統計,屍體火化率高達95.65%,顯示大部分民眾已接受火葬法,而傳統的土葬則逐漸消失在都會生活中。

除了鼓勵火葬,過去政府大力推廣「公墓公園化」,近年來配合民間撿骨的習俗,輔導民眾遷葬,將遺骸或骨灰遷移至存放設施(如納骨塔),原本的墓地整理過後,不再有過去「亂葬崗」雜草叢生、墳墓雜亂的景象,而是綠化環境成為具有休閒功能的場所,達到土地利用最高的效果。
 

撿骨發展現況

古漢祥說:「現在撿的幾乎都是過去下葬的遺體,目前來說案子都接得到,但是卻很少人願意投入這個行業。」他的師父彭國蔚曾經接受過新聞採訪,公開徵求徒弟,當時萬人響應,最後卻只有他一個人到場。因為大部分的人得知當學徒時必須早起挖土、沒有錢可以領便打消念頭,或是開棺之後屍體腐化的氣味讓有意應徵者放棄,諸多現實因素讓撿骨師成為眾人不敢踏入的領域。

因此,即使現在撿骨師還不至於面臨沒有案子可以接的窘境,卻因為工作性質讓這項職業的傳承陷入瓶頸。傳統技藝在社會鉅變下,成為年輕一輩毫無概念,甚至是聞之色變的習俗。
 

曾經的輝煌不再

過去農業社會的臺灣,人民生活較為困苦,有些人為了維持生計,不惜冒著被視為「下九流」的風險,投入一般人聞之色變的殯葬業。也因此數十年前,只要是八字重、不怕遺體的人,便願意從事撿骨,若是接的案子多,收入也很可觀。反觀今日撿骨,需求已經不如過往,許多名氣較小的撿骨師,也只能做一件算一件,因為大部分的家屬還是會選擇「有經驗、口碑好、世代相傳」的撿骨師,普通撿骨師就沒這麼有賺頭了。

一般製造業,若不幸步入夕陽產業,還可以想辦法加入不同的元素轉型,或是政府補助轉職的案例也時有所聞,但撿骨卻毫無翻轉命運的機會。現存的撿骨師,大多數已經上了年紀,幾乎不願意也沒辦法轉換職業跑道,惡劣的工作環境,更是讓一般人退避三舍。而現今會選擇土葬的,幾乎是「篤信風水、有錢有土地」的人,因此土葬的人數正逐年下降。過去已土葬的遺體的確尚未全數處理,但幾十年後撿骨需求會慢慢消耗殆盡,為了維持市場供需平衡,撿骨師可能會越來越少,幾十年後,「撿骨」將成為少數人知悉的歷史名詞。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記者 《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