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島 現實下的情愛抉擇
孤島 現實下的情愛抉擇
記者 林芃蕙 文 2017/01/10
「川流之島」以國道收費電子化、收費員遭受不合理的補償條件為背景,講述單親媽媽阿雯(尹馨飾)面臨中年失業,要處裡兒子超人(陳鼎中飾)年少輕狂引發的問題,還要回應卡車司機志豪(鄭仁碩飾)的癡心追求,三人在現實壓迫下交織出平實的親情、激烈的愛情。劇中沒有鮮明的立場,也沒有說教式的解決方案,導演期待觀眾透過鏡頭,看到社會變遷對台灣的影響,進而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劇中主角三人有精彩的對手戲。(圖片來源/痞客邦)
當活著成為奢求
導演詹京霖曾以短片「狀況排除」打敗眾多前輩,拿下2013年台北電影節最佳導演,首支長片「川流之島」接續一貫的社會關懷情懷,用畫面紀錄小人物的奮鬥故事。開頭幾個家常畫面及來往的車流,簡單交代阿雯的背景,如同每個家庭與工作兩頭燒的婦女,右手拉拔兒子、左手接過一張張回數票,觀眾能快速進入劇情,對這個角色產生共鳴。
隨著鏡頭推進,看到現實的利刃毫不留情地砍向阿雯:兒子一次愛的衝動,讓她瞬間陷入80萬的財務危機,不管是低聲下氣地向親友借錢,還是無可選擇地求助前夫,情況都沒有得到紓解;由於急需被裁撤後的補償費,阿雯沒加入抗爭行列,直接簽署不合理的補償條款,因此遭受同窗姊妹指責「不合群」。「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實」,觀眾或耳聞、或親身經歷這樣的兩難,「他也是你兒子!為什麼只有我一個人煩惱?」阿雯的咆哮與悲憤,血淋淋地呈現千瘡百孔的生活。逃不開的壓抑與無奈,牽動著每個人的情緒,在這樣生活環境下,抗爭也好、妥協也罷,「人要怎麼樣活下來?」導演藉由作品拋出這個問題,供大家深思。
看世事滄桑 嘗愛恨情仇
不同於偶像劇裡浪漫清純的愛情,「川流之島」大篇幅描寫社會底層人們的感情依歸。隨興的志豪是個浪漫主義者,相信只要與愛人在一起,沒有解決不了的困境;阿雯經歷過婚姻失敗,體認到世界上太多事比自己的小情小愛重要,為了籌錢,不惜答應志豪一次一萬的性交易。對阿雯來說,性與愛是可以分開、甚至捨棄的。多場激烈且露骨的床戲,加深整部片的層次與張力,不是畫面拍得令人血脈噴張,而是從麻木的性愛中為阿雯感到心疼。
阿雯為了籌錢,答應與志豪性交易。(圖片來源/雀雀看電影)
在兩人相處過程中,阿雯逐漸感受到志豪的關心,志豪甚至扮演起父親的角色,教導超人餐桌禮儀、到漫畫店尋找翹課的超人。志豪彌補阿雯失落已久被疼愛的感覺,也滿足她提供完整家庭功能給孩子的渴望。然而,金錢來往是梗在兩人之間的刺,當志豪沒辦法金援阿雯,催錢電話響起,阿雯遏止感情萌動;當志豪的乾妹妹出現,阿雯吃醋後築起高高的防衛心,兩人好不容易進展的關係,從男女朋友退回顧客與賣家。無止盡的付出得不到佳人的芳心,現實殺死志豪的浪漫,他的感情由濃轉淡,決定退出這段關係,最後路過收費站,不再像以前停下來講一大串話,空白回數票是他的答案。
究竟什麼是愛
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交織成美麗卻致命的網,纏住這些角色。超人怒吼「我愛莉雅、莉雅愛我,到底有什麼錯?」他不明白為何當初兩情相悅,如今卻被對方家長控訴性侵害;阿雯質問兒子「愛?你懂愛是什麼?」以大人之姿認為小孩不懂愛,自己卻出賣肉體賺取金錢;志豪常上酒店找女人,卻口口聲聲說「這次是真愛!」角色行為與思緒上的種種矛盾,真實得令人心驚。然而,壓抑又灰暗的劇情中,仍有溫馨的互動畫面,包括志豪與超人童趣的對話、志豪與哥哥家常的關心。導演透過不同角度刻劃「愛」的模樣,整部作品情緒飽滿又有層次,不同年齡和生命經驗的觀眾,都能從中找到與自己共鳴的片段。
當衝動與激情退去後,阿雯與志豪的關係還能持續嗎?(圖片來源/放映週報)
導演巧思 寄情於片名
「川流之島」片名有畫龍點睛之效,導演表示高速公路像河川,收費站像一座島,志豪是一隻魚,渴望在南來北往的送貨過程中,尋找停靠、休憩的地方。整部片以暗色調為主,特別是夜晚的高速公路,只有收費站透出微亮的光。導演在專訪中提到,「川流之島」也象徵阿雯的心理狀態,正值中年的她停滯不前,像個孤島在河流中,被忽略又沒人關心。
另一個巧思是導演在片中加入魚的意象。吳郭魚生命力很強,在混濁河川或排水溝裡還能生存,象徵社會底層的環境髒亂,人們為了生活還是得努力爭氣。魚同時暗示女主角「我為魚肉任現實宰割」的宿命。
演員走入角色靈魂
「川流之島」同樣為人稱道的是精準選角。主角們都擁有高超的演技,導演為了讓演員盡量發揮,在拍攝前不會有嚴格的分鏡,而是利用大量手持鏡頭,增加機動性和真實感。女主角尹馨以前都是以優雅、美麗的形象亮相,這次在「川流之島」裡有重大突破,不僅素顏、畫斑上場,演技更是有目共睹。收費站的最後一夜,阿雯追回數票的戲令人印象深刻,尹馨又哭又笑,完美詮釋「曾經在身邊的幸福,轉瞬間飛走了,抓回來也只剩下空白」的情緒轉折,精湛的演技讓觀眾起雞皮疙瘩。憑藉這部作品,尹馨拿下51屆金鐘獎迷你劇集女主角獎。
尹馨擺脫華美外表,在劇中飾演為錢奔波的失婚婦女。(圖片來源/電影筆記)
成為有溫度的影像工作者
從台北電影節後,瀚草影視監製曾瀚賢開始關注詹京霖導演,欣賞他面對台灣整體結構性變化的態度:「詹京霖導演做為一個創作者,不是把自己擺在抗爭的某一端去看事情,是回到人的角色上去看問題。」「川流之島」就是從角色出發,觀察「人」在那種狀態下的處境,進而了解事情的原貌。曾瀚賢認為,透過各種包裝手段傳達不同訊息與議題,是一種社會責任;同時,無謂商業與藝術的分野,拍出好看的片子才是重點。拍片是反映社會現實、實現人文關懷的途徑,期待越來越多新銳導演得到機會,用鏡頭紀錄這片土地上人的故事。
![]() |
記者 《喀報》
在2012年6月底跟各位暫時告別的《喀報》,經過一個暑假的醞釀跟沈澱,從101學年度開始,由交大傳科系103級的37位同學接手。本學期(105學年度上學期)由陶振超、黃靜蓉、黃淑鈴擔任指導老師;李佳昇、蔡文婷分別擔任系統及編務助教。 《喀報》從創刊至今,秉持「從做中學」、「團隊合作」、「堅守品質」的理念,歷屆學生們努力耕耘,建立了良好的運作體系,並已累積豐富而多元的作品。本學期的103級學生們,將延續《喀報》優良傳統,除了擔任記者跟編輯,學習多媒體電子報內容形式的採寫與編輯,也將與〈多多系統第三版〉一起成長,學習更靈活而有效地運用《喀報》多媒體平台。 作為交大傳科系的學生實習媒體,《喀報》的使命與精神將在103級〈整合數位媒體實作〉課程師生的齊心努力下,持續發光發熱。敬請各位拭目以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