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期

自由與焦慮,大學生的成長困境

人生必經低谷,我們都曾在成長的深淵裡尋找光亮,才發現「生命是個很龐大的存在」。本專題試圖解構深受情緒困擾的大學生們,希望每個努力生存的人,都能勇敢的開啟自我對話。

自由與焦慮,大學生的成長困境

記者 黃新畬 陳婉宣 報導  2021/05/30

從出生就活在「社會期待」之下的優秀青年,一直走著被長輩們安排好的路。直到他們自問:「這是我想要的人生,還是我父母希望我活的人生?」,卻發現自己無法回答之時,就陷入無止盡的情緒風暴之中。

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Jean-Paul Sartre)曾說:「人是被判刑自由的」。他認為當有一天我們認知到自己身為個體,有無限的自由、自主權,但同時也負擔更多的責任與壓力後,會沒來由的焦慮、無措、自我懷疑。如同學派哲學家祈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說的:「焦慮是自由的暈眩。」

無法直視自我困境的人,花大多時間逃避。逃到無處可躲之時,鼓足勇氣面對心底深處的「存在危機(Existential Crisis)」,也就是生存恐懼,於此同時人們開始質疑自己的生活是否具有意義、目的或價值。

「我到底是誰?」、「我為什麼存在?」,許多深受情緒所擾的年輕人都在直面已然崩塌的自己時,萌生了放棄生命的念頭。怎麼才能更無痛的走過人生必經的低谷?希望每個努力生存的你/妳,能好好地解析自己的憂慮、並開啟與自我的對話。

如何解憂?大學生的共同課題

肩負著社會期待的高學歷年輕人,從烈日中被解救了嗎?此文將帶領讀者解構被情緒焦慮禁錮的孩子,並探討自由對現代人的意義。升學主義是否成為不健康的社會壓力?憂慮之下,人是否有逃避自由的天性?

大學生為何焦慮?

日前,報導者一篇「走入優秀和多元競爭力的背光處——被頂大魔咒困住的年輕人們」相關報導引起了廣大的迴響,讓「青少年憂鬱」這個議題再次浮上檯面。

記者 黃新畬
serina,1999,心嚮星光,眼裡有詩。
編輯 梁卓然
謝謝閱讀
記者 黃新畬
編輯 梁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