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竹劍道表演賽 交大連勝兩年
梅竹劍道表演賽 交大連勝兩年
記者 蘇芳儀 報導 2008/03/08
![]() |
▲纏鬥中的選手,令全場屏息貫注。 【攝影/陳怡秀】 |
梅竹劍道表演賽於今天(2/29)下午四點半,在交通大學體育館開打,總共分為三個項目,交大拿下新生男子過關賽與新生女子過關賽,舊生男子得分賽則由清大奪得勝利,最終結果由交大贏得勝利。
梅竹劍道表演賽始於前年的丙戌梅竹賽,當時成立僅一年的交大劍道社,令人意外的大勝有二十幾年歷史悠久的清大劍道社,雖然去年梅竹停辦,但苦練一年後的今天,交大劍道又再次獲得勝利。
比賽一開始,由兩校劍道社示範平時打擊練習,並由清大劍道楊宇富講解規則和比賽方式,劍道比賽的得分方式是選手必需擊中對方的有效打擊點,分別為有謢具保護的面(臉,men)、小手(手肘,kote)、銅(腹部,do)及刺擊(喉部,tsuki),並做出「殘心」的動作(打到之後朝對手方向前衝),以示此為肯定、有信心的打擊,並由三位裁判中的兩位以上裁判認可,才算分。比賽方式則分為三種,新生男子過關賽、新生女子過關賽與舊生男子得分賽。在前兩項比賽中,失敗淘汰,獲勝的選手將留在場上繼續比賽,直到一方全部選手打完為止;而男子得分賽是一對一比賽,優先取得兩分者獲勝,而選手的上場方式是以段位高低來決定,段位越高者越後上場,通常依順序為先鋒、次鋒、中堅、副將、大將。
首先進行新生男子過關賽,先鋒與中堅兩校平手,最後交大由大將周昇融,以不到一分鐘的時間,迅速打敗清大陳震宇。
緊接著是新生女子過關賽,在先鋒部分兩校取得平手,交大次鋒陳文柔連攻三場,連贏兩場,在獲勝的第二場更是以不到三十秒的時間,擊中清大選手面部,取得勝利,最後與清大大將葉晴晴打成平手。在最後的舊生男子得分賽,先鋒部分,清大李彥儀分別在十五秒內連得兩分,次鋒則由交大陳育瑞獲勝,中堅、副將與大將部份平手,因此各選出代表加開代表賽,雙方纏鬥許久,最後清大楊攸安打敗交大汪肇廷,贏得勝利。
![]() |
▲劍道賽是極為重視禮儀的比賽,所有選手須尊敬並聽從裁判前輩的指示。【攝影/陳怡秀】 |
在新生女子過關賽獲勝的陳文柔選手,是交大光電一年級的學生,她表示當初是因為喜歡卡通「神劍闖江湖」,而進入交大劍道社,原先只當作休閒運動,但現在已將練劍是為生活重心,雖然入社才半學期,但在認真練習之下,第一次上場便贏得勝利,她感到非常開心。
在舊生男子得分賽中打大將位置的是人稱「昌哥」的謝安昌,其實是交大應數大三的學生,他從大一就開始練劍,在當時還是新手的他,由於在第一次大專盃上場時就對上了台體的選手,並從台體選手中得分,讓他在剛接觸劍道時就有了「昌哥」這個封號。
交大電控所博二的汪肇廷,是交大劍道社的元老,也是今天被選出參加代表賽的主力選手,他認為劍道不光只是體能和技術上的挑戰,更是一項須要靠腦力的運動,他的強項在於擁有敏銳的觀察力,能洞悉對手破綻之處,被社團的同學稱為「感應劍」。
![]() |
▲選手上場前,透過著裝和整理的動作,來穩定、調整自己的情緒。 【攝影/蘇芳儀】 |
劍道是一項有著悠久傳統的運動,有著繁瑣的儀式,不僅強健體魄,更可修身養性,從中學習運動家該有的精神與風範,雖然也有人是靠著讓對手出界兩次來得分,但對於講求運動家精神的劍道比賽來說,這種行為是非常令人不齒的。對於清大與交大劍道社而言,練劍的目的不單只是為了贏得比賽,像是梅竹賽對他們來說,就是彼此切磋交流的好時機,給學弟妹一個上場的機會,更可藉由贏得比賽來培養他們的信心,但即使如此,劍道選手們還是認真面對每場挑戰,並透過每次比賽累積的經驗,讓自己變強、變得更有自信。
楊宇富表示,「其實台灣擁有不錯的劍道選手,但因為劍道並非奧運比賽項目,因此受重視程度遠不如其他運動」,劍道是一項值得大力推廣的運動,但鮮少有人重視這項運動,像是2006世界杯劍道賽在台灣舉行,卻沒有媒體宣傳,重視的人不多,在學校也鮮少被注意,希望透過梅竹賽或是報導的力量,能夠讓更多人了解、並投入這項優良的運動。
![]() |
記者 蘇芳儀
姓名:蘇芳儀 筆名:大花 E-mail:p9939@hotmail.com Blog:http://www.wretch.cc/album/megansu2001 從小因為活潑話又多,我就常被人家說很適合走傳播這行,但真正開始摸索這個領域是到加入傳播系之後,雖然不像大多數同學有文科深厚的底子,但自然組出身的我正積極培養對文字的敏銳度,並努力開發潛能,以不同的思考模式來面對傳科系帶來的挑戰,這才發現要成為一名好記者,必需先經過傳教般的道德教誨。 我很喜歡旅行,從找尋旅遊資訊當中,豐富自己對各地文化的了解,也因此培養出不少興趣,如藝術、設計、攝影、音樂等,許多神奇有趣的靈感也是在旅行途中蹦出來的。 我有雙不安分的眼睛,對於週遭事物有獨特關懷之處,喜歡藉由攝影來反映自己關注的世界,用小小的鏡頭捕捉每個千變萬化的瞬間,曾經掛著單眼相機,在夏日的泰晤士河畔,從日出拍到日落;也曾自己進過暗房,在一片黑暗中,吹毛求疵的尋找每張照片最好看的樣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