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寅梅竹賽前特刊

沒有梅竹的梅竹賽

沒有梅竹的梅竹賽

沒有梅竹的梅竹賽

記者 吳奕樺 報導  2010/02/28

今年的梅竹賽,即將跨入第四十二個年頭,正當兩校的學生熱情地迎接激烈比賽的同時,翻閱梅竹歷史的資料,卻發現幾個空白記載的年度,上面沒有任何比賽的戰況紀錄,只有記了四個大字:因故停賽。
 

圖表為歷年梅竹賽的比賽成績。(圖片來源/吳奕樺製圖)

 



停賽! 非學生願意
梅竹賽起源於民國五十八年,當初考量兩校有地利之便,學生人數及男女比例也相類似。清交兩校的校長梅貽琦和凌鴻勛,著手推動兩校間的運動競賽,希望藉此維繫校際間的友誼。不過為了勝負,兩校仍然
多次發生利益協調的衝突問題,導致梅竹賽停辦的命運。

梅竹諮議委員會在每年梅竹賽的籌備期間,召開梅竹會議,解釋當年度競賽的規則和參加選手的限制。諮議會的成員由兩校校長、各校五位老師以及四位學生代表組成,除了規則解釋之外,他們也負責處理紛爭的調節。雖然諮議會擁有實際上的決策權,卻選擇由梅竹籌委會掛名為活動主辦單位。梅竹籌委會全數以學生推舉的代表組成,負責宣傳梅竹賽的相關活動,但對於真正的決策卻無法插手,只能透過由下而上的反應意見,商請諮議會重新討論,但是最後的決策權仍舊掌控在諮議委員的手中。

以2007年的丁亥梅竹賽為例,就是因為梅竹諮議委員會彼此意見相斥,導致兩校衝突進而梅竹遭停辦。而衝突僅源於體資生是否上場比賽的規定。清大方面認為,對於96學年度入學的體資生,應該和體保生限制的規定一樣,不得參加比賽。然而交大認為,體資生是否有權限參加比賽的問題關係重大,希望有一段較長的時間溝通後,再擬定修改方針。雖然名義上看似只涉及選手條件的問題,但是若將體資生的名額也計算在可參賽的選手內,比賽將對交大較有優勢,因為清大和交大的體資生人數差異將擴大,交大會有更多名額的體資生參賽。在雙方諮議員無法取得共識的情況下,最終會議只能以發布停賽公告作收。

梅竹賽成立的用意和兩校諮議會利益思量背道而馳,比賽的優勝與否,反倒成為了關鍵性的決策因素。雙方溝通建立在利益的周旋,卻忽略了實際參賽選手的心情和全校師生的期待。和這些計較比賽名次的高層對照之下,專注於練習的兩校選手,就顯得單純多了。

 

 

記者 吳奕樺
    大家好,我是巴西,本名吳奕樺。 追著自己喜歡的未來感覺很棒, 但更加珍惜我和家人擁有的一切 喜歡低調 不喜歡很多人的公眾場合 希望剩下的一年多時間 我可以做更多想做的事情:)
記者 吳奕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