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籌總召的無奈 王毓仁
梅籌總召的無奈 王毓仁
記者 黃莉 報導 2012/12/25
王毓仁,今年癸巳梅竹賽清交兩校的總召,目前就讀交通大學光電學系四年級的他,採訪當天手抱了一本厚厚的資料夾,裡頭滿滿的是關於梅竹賽的資料,當記者問到有關梅竹賽細節部分時,他快速地抽出資料,耐心解釋著關於這次梅竹停賽的原因。
梅竹停辦的心路歷程
「真的很無奈。」四年來都在交大梅竹籌辦委會(以下簡稱梅籌)中擔任職務的王毓仁,對今年梅竹賽的無法舉行也感到相當的遺憾。而清交兩校的學生一聽到這項晴天霹靂的消息,則在臉書或BBS板上不斷質疑梅竹籌委會,面對網路世界的抨擊,王毓仁表示:「當然很難過很沮喪,但是我們也盡力,都已經大四最後一年了,就讓我辦成,讓我好好地從大學畢業。」但是他覺得大家都是關心梅竹、熱愛梅竹的凝聚精神,再者這次達成兩校共識能公開的資料也比較少一點,所以可以體諒同學不滿的情緒。
「在網路上發布今年梅竹無法舉行的公告時真的很難過,就像親手送葬掉自己很重視的事情。」身上背負著兩校同學期待與壓力的王毓仁表示,梅籌團隊當然比任何人都想把比賽辦起來,而校隊或是不管哪方面的單位,只要有任何困難都會一起想辦法解決,不要輕言放棄,堅持到最後一刻。但可惜的是,經過了這幾個月來無數次開會討論,兩校始終無法達成共識,才會造成梅竹無法舉辦的最終結果。
王毓仁帶著難過的心情Po出今年梅竹無法舉行的公告。(照片來源/黃莉整理)
去年梅竹賽臨時改成全面友誼賽,也帶給他相當的震驚與挫敗感,面對大家的責難,也感到相當的難過,王毓仁說道:「那時候覺得被誤會了,我們又不是沒有心辦比賽,錯也不是籌委會沒談好,也不是清大校隊問題,當然也不是交大校隊的問題。有點像藍綠意識形態,兩邊都是好東西,但沒有共識就是沒有共識,再好的法案都不會過。」而在今年的梅籌團隊裡,感到最難過的是新進的大二秘書們,才剛踏進籌備委員會的行列、才剛想要好好地辦一場兩校盛事,卻因此不得不放棄。
王毓仁同樣是去年女排與網球的負責人,這兩個項目也是去年爭議點之一。「那時候真的覺得對不起校隊,女排都已經在場外了,但是兩邊依然無法達成共識,導致最終無法比賽。」事後他還寄一封信向女排隊長道歉,以表達心中的愧疚。王毓仁說:「前幾個星期遇到前女排隊長時,他還跟我說今年加油囉辛苦了。」讓他覺得很感動,因為他那時候了解到,校隊真的了解梅籌的用心。
中立身分 屏除立場
而這四年來,王毓仁都是以梅竹籌委會工作人員的身分觀看梅竹比賽,錯過跟一般同學一樣可以熱血吶喊為校加油的凝聚感,「有時候真的很想當一般學生,一起加油吶喊,一起沉浸於不顧一切全力投入的支持感。像前年女排項目,從一開始看似會輸,到之後的逆轉勝,那時候其實很激動,可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因為交大這邊是希望,你不要去鼓掌,不能有兩校的立場。」王毓仁說這段話時邊擰著雙手,表現當時的激動心情。他說,那時有個籌委拿著寶特瓶開始轉,一直轉,等到比完賽,寶特瓶也就轉爛了。
梅籌很重視專業,王毓仁強調,他們的宗旨是幫兩校校隊協商溝通,應站在讓雙方都達到最大利益的立場協調比賽,「你可以偷偷覺得自己是交大人,對於結果可以偷偷傷心或快樂,但你不能想說這樣對交大比較好,那我就一定要這樣。」梅籌希望可以以專業中立的立場辦理梅竹賽,才能增加籌備兩校比賽的中立可信度。
身為個交大學生,又同時是兩校梅竹的總召,要怎麼使自己立場中立而不引發大家的質疑?王毓仁表示,開會的時候盡量制止自己不要表達有立場的個人意見話語, 在個板或臉書上不會對梅竹做純粹個人意見的抒發。
在期初,強調中立與公開的梅竹籌辦委員會,會以公開徵選的方式匯集各方欲參予梅竹籌備的人才,梅籌的成員由兩校各七個籌備委員組成,其中各有一位是雙方的總籌,而每年的總召則是由清交兩方輪流出任,今年剛好由交大方擔任總召。期初徵選的人以籌備委員身邊的祕書為主,藉由一屆一屆經驗傳承,確保梅籌運作的順暢。
王毓仁本身對自己的中立相當要求。(照片來源/黃莉 攝)
「大一剛進梅籌跟清大方一起開會的時候,那根本是唇槍舌戰。」王毓仁說道,梅籌和諮議會的開會現場中瀰漫著嚴肅的氣氛,兩方在言語上你來我往,拿著資料為自己學校爭取權益,彼此盡力闡述校隊的想法,兩邊也常為文字上一點的差異吵得不可開交。那樣的氣氛就像場辯論賽,兩邊辯士的邏輯語調都相當清楚,雖然單聽任何一邊的說法都會被說服,但雙方總是可以絕處逢生找出新觀點,捍衛自己的堅持。「真的好複雜,那是比較大人的世界」王毓仁覺得不管從哪方的立場切入討論,都會遇到問題,找不到一個可以完全避開討論的方法。
「梅」完「梅」了的羈絆
在梅籌裡的四年,說長不長,但卻是大學生活的全部。王毓仁說,梅籌是他大學生涯裡最值得、學到最多的事。從大一大二當祕書,跟著籌委們到處找教練攀談,聊賽制問題,到大三自己當籌委,每個星期找教練討論賽制,一邊看著女排揮汗如雨地練習,一邊又時不時問問教練近況,感情好到可以叫教練少抽根菸的地步。他在旁邊默默看著,慢慢認同校隊的辛苦,心中也跟校隊一起建立了革命情感。「他們很棒,每次練習都很認真,而且拉筋都拉超開的。」從王毓仁佩服的表情中,可以感覺到他心中對校隊的支持與認同。
而問到在梅籌留四年的動力,王毓仁回答,有一半是責任,有一半是熱情。在大三升大四那時知道自己是五年碩,在課業與責任之間考量去留問題,但最後還是選擇了留下。他說,想到梅竹那三天,梅籌所有人幾乎都是三點睡五點起床,最後一天還一起收拾到凌晨三四點,大家接力搬椅子清理場地,會看到彼此之間的凝聚感,「有那種完全相信彼此,明年我們一起在拚的革命情感。」王毓仁說道。
除了感情上的羈絆外,王毓仁從梅籌準備的過程中、與他人談判溝通的過程中學了很多東西,思考方向變得比較有邏輯性。「它讓我變得比較不一樣,比較會講話,看事情的變得更廣一些,要是就這樣走了,那後面學弟妹怎麼辦?」王毓仁表示,大一大二時,在梅籌裡都有崇拜的偶像,是那些從梅籌訓練出的口才流利辦事能力強,又深具偶像魅力的學長姐們。而到了大三換自己掌控做事方向時,有一天,有個學弟對他說:「學長你好棒喔,我以後也想像你一樣。」那時候,才發現自己已經學到了很多東西,不能就這樣拍拍屁股走掉,更別說梅籌的準備很需要經驗的傳承。這時候留下來的原因是因為責任,還帶著一種回饋的感覺。
四年的大學生涯都投入籌辦梅竹賽中,責任與熱情是王毓仁繼續下去的動力,雖然面對今年梅竹無法舉辦的遺憾,但對梅竹的熱愛並不會消失,明年,希望梅籌可以繼續為全校同學與校隊服務,再為大家舉辦一場精彩好看的比賽。
![]() |
記者 黃莉
我有一點愛玩,就一點。 我跟你說,這世界上有好多特別的地方、特別的人,特別的我和你。在這裡,我說你聽,我寫你讀,我思考,你也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