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報乙未梅竹賽前特刊

爭議背後 體資生的付出

歷年梅竹賽交、清兩校因球員身分爭執不休,然而拋開長期聚焦的爭議,才得以清楚看見體資生的付出。

爭議背後 體資生的付出

記者 陳思寧 報導  2015/03/01

作為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兩校梅竹賽舉辦準則的《梅竹競賽規則》中,擬定各賽事擁有互相協調的空間,意即只要交大、清大雙方認可,體育資優生(以下簡稱體資生)即可出賽。然而,近年來兩校對於「體資生」的定義時常無法達成共識,也導致梅竹賽多次停賽與停辦的結果。

二○一五年乙未梅竹在停賽兩年的陰霾下重新復辦,曾引起論戰的體資問題是否平息,也在此時被放大檢視。然而在激烈的聲浪中,唯有拋開長期聚焦的爭議點,體資生長期以來的付出才得以被看見。
 

灌注汗水 難登梅竹舞台

體資生的升學管道是由各校第一階段學科測驗後,進入第二階段術科篩選。體資生過去多有得獎與參加校隊的相關經驗,體育表現上,一般來說介於普通生與體育保送生之間,但在大專盃中仍屬甲組公開賽,因此於梅竹賽事上除非雙方同意,否則通常也不得下場。

過去梅竹的體資參賽者多為大四與碩一學生,體資生從大一開始每天訓練,直到大四才有可能表現。交大體育室競技活動組組長詹益欣表示:「以網球隊來說,寒暑假(練習時間是早上五點到八點、九點到十二點、下午兩點到五點,晚上七點到十一點。」因此,除了學期中須兼顧課業與練習,體資生也必須犧牲許多娛樂時間,重複著一天好幾小時的技能與體能練習。


每種運動都須透過不斷的練習來維持。因此體資生在寒暑假
的訓練也不可或缺。(圖片來源/
喀報

交大棒球體資生郭哲寧提到:「不能上場很可惜,畢竟梅竹賽是一個難得能在兩校師生面前比賽的大舞台,我想對球員來說應該都是夢寐以求的。」而梅竹籌備委員會總召林志賢也表示:「梅竹體資、體保友誼賽是有的,只要申請都會受理,但須兩校皆有意願且統一規則。」不過整體來說,體資出賽機率仍小,一般生才是賽事中的主角。
 

體育精神 「竹」的真諦

儘管體資生難有機會在梅竹賽中親自上陣,但在校隊中從體能、技術到心理戰術的訓練與經驗分享,除了有教練的帶領之外,也歸功於體資生的協助。交大網球體資生張峯碩表示:「在梅竹賽前,體資生與一般生會進行練習賽,並給予一些建議和指導。雖然體資生無法參賽,但看到自己努力訓練出來的選手比賽,也會覺得很光榮。」

雖然體資生在梅竹賽事上並不是主角,但卻能一如象徵交大的「竹」,以謙虛不自滿的態度,在每場梅竹賽事中給予參賽選手最大的支持與幫助。

記者 陳思寧
哈囉,我是陳思寧。生活緊湊,難免追跑著消逝的時間,在所有辛勞過後,我喜歡以自己的步調認真享受,多看、多觀察身邊的人事物,戴上一副耳機、輕便的小包包,隨著心情,讓閒情逸致的散步變成豐富的個人小旅行。
記者 陳思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