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公平? 梅竹選手資格戰
何謂公平? 梅竹選手資格戰
鄒典儒 報導 2019/02/28
己亥梅竹賽將至,今年清華大學(以下簡稱為清大)由拾穗計劃(清華大學的拾穗計劃與交通大學的百川計劃相同,均屬於非一般入學管道的特殊才能招生計劃)招收的一名象棋選手,不但棋藝精湛且曾參與過國際型象棋賽事,導致其參賽資格問題引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為交大)的疑慮。是否該限制實力明顯遠高於同儕之選手參賽?開放此類型選手參與梅竹賽是否對於其他選手有失公允?以上問題經由兩校的梅竹諮議委員會持續進行四次協商後仍無法達成共識,因此在今年1月16日由梅竹籌備委員會正式宣布第51屆己亥梅竹賽由正式賽改為全面友誼賽。
梅竹選手資格爭議 早有先例
事實上,梅竹賽因選手資格爭議而更動賽事規格已非首例。自民國58年舉辦以來,梅竹賽歷經數次由正式賽改為友誼賽,甚至停賽的風波。像是民國101年壬辰梅竹賽,由於清交兩方對於一般生及體育績優生的定義分歧,因此梅竹諮議委員會投票通過由正式賽改為不記點的全面友誼賽;民國102年癸巳梅竹賽以及103年的甲午梅竹賽也接連因為在一般生定義上無法達成共識而直接宣布停賽。

梅竹籌備委員會宣布己亥梅竹由正式賽改為友誼賽。(圖片來源/梅竹籌備委員會)
而今年己亥梅竹賽最大的爭議點則在於雙方對「橋藝、棋藝等賽事是否該比照以往的體育項目,區分一般生與資優生的選手資格?」此一問題遲遲無法達成共識。根據梅竹籌備委員會提供的己亥梅竹諮議會文字紀錄,交大認為依照以往梅竹運動賽事區分一般生及體育績優生的立法精神,棋藝及橋藝也應作出同等的限制;清大則提出「棋藝及橋藝等項目難以認定能力強弱及是否具有國手身分」的疑慮,且雙方對於「限制橋藝、棋藝能力精湛的選手參加梅竹正式賽是否合乎目前梅竹賽實施辦法」各有主張,經過多次投票仍無法得出結論。
選手資格如何訂? 意見大不同
根據目前己亥梅竹秩序冊中的參賽資格限制,選手除了必須是清交兩校學生之外,同時身分也以一般生為原則。然而,在體育以外的項目卻未明文列出對於一般生的定義,此一瑕疵也間接成為今年己亥梅竹談判破裂的導火線。

梅竹賽對於參賽選手的資格限制。(圖片來源/截圖自己亥梅竹秩序冊)
實際對民眾進行梅竹賽相關問卷調查後發現,若將1至5分作為評判標準,並以5分為最高,則在208個有效樣本中(清大學生、校友與教職員占50%,交大學生、校友與教職員則約占47.1%,其他占2.9%),整體對於「目前梅竹賽參賽選手資格的瞭解程度」約為2.90分。其中清大對於選手資格的瞭解程度較低,僅有2.72分,交大則是3.16分;而對於「目前梅竹賽參賽選手資格的認同程度」則為3.27分,其中交大對於目前選手資格認同程度較高,約是3.42分,清大僅有3.15分。

清交兩校對於「參賽選手的資格限制」意見兩極。(圖片來源/鄒典儒製)
該調查結果同時也顯示在208個有效樣本中,約有96人認為「不該限制以比賽項目(體育除外)為特殊入學管道的選手參賽」,其中清大佔62.5%,交大則佔34.3%,因此相較於交大,有更多清大師生認為即使開放以特殊管道(例如:拾穗計畫、百川計畫)入學之選手參賽亦無妨;而認為「不該限制曾加入比賽項目之國家代表隊的選手參賽」有77人,清大佔59.7%,交大則佔36.3%,此一數據也顯示了交大師生對於參賽選手資格的限制較為嚴格。清交兩校在選手身分認定上呈現如此兩極的看法,或許正反映了今年己亥梅竹象棋選手資格爭議之所在。
未來梅竹選手 該何去何從?
梅竹賽本應是清大與交大維繫友誼、展現實力的重要年度賽事,卻由於雙方遲遲無法達成共識而使單純的競賽變調。明年庚子梅竹的參賽資格是否會因應時勢而進行協商與調整,目前為止仍是未知數,而透過問卷調查也能發現清交兩校師生在參賽資格上的認知仍有落差。因此,如何以開放態度消除彼此的隔閡,將成為下一屆梅竹籌備委員們的重要課題。
縮圖來源:梅竹籌備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