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友誼賽 己亥梅籌怎麼做
全面友誼賽 己亥梅籌怎麼做
汪彥彤 報導 2019/02/28
己亥梅竹在梅竹諮議委員會(以下簡稱諮議會)決定下,全面改成友誼賽,最終只有8個項目確定參賽。這樣的結果,對於梅竹籌備委員會(以下簡稱梅籌)的運作帶來很多影響。與往年相比,他們面對了一些新的課題以及困難,賽後的檢討因此顯得格外重要。
經費課題 沒那麼容易
籌辦比賽時,經費是一大關鍵。交通大學己亥梅竹籌備委員會總召集人王冠奇提到,因為少了去年梅竹五十周年的特別預算,再加上這次沒有免費贊助的廠商,更有賽事減少而經費壓縮的情況,所以營運起來較為吃緊。另外,交大體育館在去年翻新,故最初在佈置座位區時須另外購入地墊以保護地板,又是一筆大開銷。不過最後因體育館賽事取消,節省了這筆花費。
菜鳥當道 細心為妙
諮議會歷經多次會議才確定改成友誼賽,在結果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的同時,也大幅減少梅籌的作業時間,考驗籌委們的應變能力。今年大三的王冠奇笑稱自己是菜鳥,適逢幾位資深學長姐畢業、忙於私事而離開梅籌,自己做事時會小心翼翼,遇到難解的問題或者做重要決定前,都會問過前輩意見。

諮議會決定己亥梅竹為全面友誼賽。(圖片來源/梅竹籌備委員會)
溝通 沒想像中輕鬆
比賽能順利進行,需要兩校隊伍都願意出賽,而梅籌就扮演之間溝通的橋樑。來自清華大學的己亥梅籌總籌汪妤真說:「今年比賽數量的減少,導致需要更多中間的溝通。首先,必須先對校隊解釋變成全面友誼賽的原因,接著再讓校隊內部做出考量並決定是否參賽。」
汪妤真表示,在思考到底出賽與否時,各隊的考量不一,例如清大男籃考量有幾位選手即將畢業,希望他們在最後一年能有上場機會,而交大男籃也願意出賽。但其他賽事有的是因一方隊伍想改變賽制,雙方卻未能達成共識,或者一方單純無出賽意願而停賽。
賽後檢討 格外重要
己亥梅竹賽事即將結束,面對今年的賽後檢討會議,兩方需要更多討論。撇開制式的法條,是否加入其他類別的賽事也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大方向。另外,因梅籌的角色相當於行政機關,負責執行諮議會訂定的法案及決定,所以並無投票及修法權。汪妤真表示,諮議會的會議過程是會在臉書粉絲專頁直播的,所以若能有更多人跳出來擔任第三方監督者,關心賽事策劃,梅竹賽便能有更順利的發展。
縮圖來源:梅竹籌備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