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無負擔生活產業發展協會,看見土地與社區的價值

無負擔生活產業發展協會,看見土地與社區的價值

記者 徐仟妤 報導  2017/01/19

  沿著竹49線前行,城市的色彩漸漸褪去,逐漸被質樸的農村景觀景觀所取代。鄰近峨眉溪雲霧繚繞的山巒,栽植鴨間稻的農場,遍布山間的柑橘園,隱身高地的無菜單料理。這裡是峨眉鄉無負擔社區,一群對故鄉與土地懷揣熱情的小農,藉由生活產業發展協會立足於社區,將在地關懷通過社區參與及教育,轉化為實際的動能,為居民和土地帶來新的生機。

無負擔農場所飼養之蛋鴨。(徐仟妤/攝)

小農自發,為邊緣化社區尋找出路

  峨眉鄉為新竹縣知名的客庄,約有90%左右的人口為客家人,當地產能多以第一級產業為大宗,雖然擁有全國最高的桶柑產量,但近年來與台灣同性質的鄉村一樣,面臨人口外流與老化的窘境。峨眉鄉有大約25%的居民為65歲以上的老年人,青年人口的出走不但造成獨居老人增多,長年沒有新的活水注入更造成當地產業無法升級,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除了年長者居家照護的問題,區域劃分的破碎更是造成權責劃分不清,在地社區無法獲得有效的資源。峨眉鄉共有六村,無負擔社區雖隸屬於峨眉鄉湖光村的一二三鄰,但地理位置卻較為靠近相鄰的峨眉村,難以加入距離遙遠的湖光社區發展協會。「我們這個區塊就像是孤兒,峨眉社區那邊也不太願意讓我們參與,因為是別的村,最後我們乾脆自己辦一個。」當地果農張茂森說道。因此,在地小農聯合創辦了無負擔生活產業發展協會(簡稱無負擔協會),並將相近的三鄰命名為無負擔社區,試圖對這些亟欲解決的社會問題提出解法,凝聚在地居民的向心力。

無負擔社區老人。(徐仟妤/攝)

推廣無負擔,讓土地呼吸

  從峨眉往獅頭山牌樓跨越峨眉溪,進入無負擔社區的第一站即為無負擔農場。「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希望讓這片土地變成一個無負擔的達成。」農場經營者劉盛展先生說道。原本在十二寮經營休閒農業的他,回到家鄉與無負擔協會的成員一同推廣友善土地農法,友善土地農法不同於傳統大量噴灑農藥與施肥的灌行農法,讓生產的土地沒有多餘的負擔,同時讓人吃了也沒有負擔。農場主要栽種有機鴨間稻以及產銷鴨蛋,為台灣第一個同時取得鴨蛋與稻米有機認證之農戶,同時也自行以社區在地的農產研發桶柑米酥與鹹蛋餅乾等二級產品,更獲得了全國農村特色米榖雜糧烘焙產品競賽的佳作。「製程主要交由就讀食品加工的兒子負責,由於目前正在當兵,生產的條件與動線都沒有很到位,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夠透過這個東西讓社區去製造,也給社區利潤,社區才能夠成長。」劉盛展說。

  除了通過農夫市集與綠冰箱網路市集自體產銷的項目,農場亦與無負擔協會合作共同回饋社區。除了在農場推行老人共食,讓社區老人家能夠藉由共同吃飯以及每周的固定課程,得到與人接觸、互動的機會,還能夠以正確健康的方式品味在地食材。「我有一塊福田種的稻米都是給老人家吃的,想推動的就是在地在食的理念。」劉盛展說,峨眉鄉生產的米都很乾淨,未噴農藥即可收產,但往往居民都是購買外縣市甚至進口的米食,這是一件很不合理的事情。讓在地自產的食物能得到好的歸處,也是農場致力經營的課題。

無負擔農場主人劉盛展。(徐仟妤/攝)

提升經濟基礎,讓年輕人回流

  無負擔協會內部大部分為中世代小農,卻鮮少有年輕面孔投入。「之前有科大學生提出再造企劃,但最後也是不了了之,沒有下文。」劉盛展說。無負擔協會理事長黃守仁則認為,年輕人在協會沒有實際作為前並不會回歸,因為沒有實質的工作機會。因此只能依靠在職場擁有豐富閱歷的人,傳承經驗並帶動社區。

  如何做出實績吸引年輕人?當地產業鏈與經濟結構的建立十分重要。「在台灣,只要你聽到小農兩個字,那他都賺不到錢。」無負擔協會總幹事曾仁炫說道。目前社區內的小農仍以單一化一級產業為主,命脈容易被一期一收所綁架,也不容易脫離財閥、農會與運銷體系的掌控。需要建立一個平台,讓小農可以藉由這個平台連結到其他產業,如將品質不那麼理想的農產品,通過二級產業加工提升產值,或是導入三級產業進行行銷與通路的配置。

  無負擔協會早期多以加入政府計畫籌取資金,未來預計轉型為協會框架下的營利合作社,扮演平台的角色推動第四級產業。所謂四級產業就是教育,通過教育連結世代並帶動轉型。當農民在當地推行友善耕作時,能夠吸引更多想要認識環境的人,如年輕的學生,一方面藉此將對待土地的態度以及耕作方式傳承,也讓小農在更深厚的知識基礎下,跨越一到四級產業的鴻溝,能夠得到多面向的利潤。「無負擔協會一直想要幫在地農民走出這條路,但這並非一個人可以完成的事,需要很多人幫忙去完成這個願景,這才是我們要的。」劉盛展說道。

無負擔協會的成員正在討論社區未來走向。(徐仟妤/攝)

以食農教育造人

  教育是改變農村現狀的突破點之一。現今食安問題嚴重,民眾往往對自己吃的食物來源沒有正確的認知,農民對土地永續的概念也較為模糊,「食農教育」的概念因此順勢而出。食農教育分為食育與農育,食育讓民眾了解食物產製的源頭與過程,農育則為實地體驗農行為,藉此同理並了解其中關聯。峨眉身為新竹縣政府的三大食農教育基地之一,教育計畫中心即位於無負擔社區。社區平時除了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對民眾與農民進行食農課程以外,同時也積極申請環境教育場域的認證與相關培訓,從教育著手。

  「未來希望產學合作能夠繼續持續下去,希望可以讓學校跟我們的社區夥伴直接做溝通,了解我們農村的菜是怎麼種的。」社區食農教育的基地為黃守仁經營的悅鄉咖啡,特色的無菜單料理標榜產地到餐桌零距離,不但選用當地食材,也在潛移默化下將食農的概念帶入客人的口中。

  曾仁炫表示,目前社區正在做能量的蓄積,三大目標為造產業、造景觀以及造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人不愛護環境如何造景,人不想把產業提升如何造產?」。積極從事農村再生的人士可能走在社區營造的尖端,但一般社區的成員卻連知的權利都被剝奪,就如同一群小學生在聽大學教授演講。唯有將社區的能力與意識提升至同一水平,才能真正站在對等的角色,共同為社區創造新的價值。

無負擔農場休耕地。(徐仟妤/攝)

 

延伸閱讀:

共學共耕共食,以老人關懷促進社區認同

小檔案:灌行農法與友善耕作

記者 徐仟妤
新學期需要新希望與新的肝
記者 徐仟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