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東里家風 百年古厝的溫情

苗栗縣苑裡鎮苑坑里的東里家風是一棟百年古厝,建築融合客家、閩南特色,是苑坑鄭家聚落的三合院建築。透過提供一日導覽、民宿以及餐飲,東里家風提供弱勢者和附近居民工作機會,並繼續維修古厝保存文化,達到多元關懷的目標。

東里家風 百年古厝的溫情

記者 張巧宜 報導  2017/01/19

  位於苗栗縣苑裡鎮北邊的苑坑里,客家與閩南族群雖各佔一半,但客家人大部分已經被同化,語言以閩南話為主。反映苑裡地區的族群特色,東里家風融合客家、閩南建築特色,是苑坑鄭家聚落的三合院建築,也是目前台灣少見保存良好的紅磚瓦與交趾陶建築物。透過提供一日導覽、民宿以及餐飲,東里家風提供弱勢者和附近居民工作機會,並繼續維修古厝保存文化,達到多元關懷的目標。


東里家風內保留傳統客家廚房。(張巧宜/攝)

成立協會 多元就業方案成救兵

  東里家風創辦人林彥伶不是本地人,做蘭花生意失敗後,途經苑坑里一帶,看到一棟荒廢已久的古厝,向住在美國的屋主租下房子,這一租,成就了東里家風,也改變了苑坑里。


東里家風未整修的樣貌。(圖片來源/翻攝自東里家風提供之照片)


協會理事者林彥伶。(張巧宜/攝)

  整修過程中完全沒有任何資金,全靠存款,林彥伶於民國92年成立苗栗縣農漁牧業休閒觀光推展協會(簡稱協會),用協會的名義慢慢整修古厝,因為屬於非營利事業單位,無法開收據、發票,所以就依照正廳匾額上的字成立「東里家風」。

  民國96年,協會開始向勞委會申請多元就業方案的補助,由政府分派登記的失業人力,第一年補助8個人,後來越來越少。「希望每一個來到東里家風的人都有一口飯吃。」林彥伶將多數多元方案的參與者留下來,現在東里家風內的水電工、木工、油漆工、水泥工、廚師都是當初的員工。

經營模式穩定

  在協會與政府輔導整修保護下,古厝吸引各電視台來拍片取景,也是苑裡鎮重要的觀光景點之一。 「台灣奇案」是第一個到東里家風借場地拍片的團隊,劇組需要用餐、睡覺,午餐由在地的阿嬤們準備,晚上就住在古厝的房間裡,原本是免費,但後來林彥伶認為這樣無法支撐,開始收費,民宿的雛型就這樣顯現。劇組間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劇組到東里家風拍攝。

  東里家風主要的收入來源來自劇組的食宿費用和遊客的導覽費,行程包含古厝的參觀、歷史故事,以及演短劇和品嘗客家菜餚。由訓練過的社區媽媽、阿公擔任導演,指導遊客演出「相親爆笑劇」。東里家風會將短劇製成DVD光碟給遊客,紀錄美好的回憶。午餐時間品嘗傳統的「割稻飯」,拿著大碗公,喜歡哪些菜色就自己裝進碗裡。建築物左側的禧院囍餅每天都飄著香味,古早味的大餅成為遊客必買的伴手禮。

  客群主要是外地的團體客,生意最好的時候,一天可以接到20台遊覽車的客人。而散客進到古厝就像來到自己家一樣自在,三合院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隨意參觀。目前收支達到平衡,足以負擔30幾個員工的薪水以及客人多時額外叫來的零工,剩餘的錢就拿來整修社區,「取之社會,用之社會」是林彥伶對於社會企業的定義。

多元關懷 照顧社區

  「鰥寡孤獨,皆有所養」是林彥伶經營東里家風的理念,希望每一個人可以有能力照顧自己,「那你有幸來到東里家風,我做得到的,就是可以照顧你們,包括中輟生或其他,就是讓你們有工作,讓你們在這個地方是安全的。」

  東里家風的員工除了多元方案留下來的人,主要都是弱勢者。更生人會在有需要的時候來打零工,不想念書的中輟生被人介紹來工作,精神疾病患者也在這裡安生,平常也會送米、餐給附近的窮苦人家。小小的東里家風,靠著農村觀光,給許多人溫飽。「我自己也覺得誇張,怎麼整理這麼一個古厝,可以照顧這麼多人。」林彥伶說道。

  不只關懷弱勢,觀光產業的發展也對社區的經濟帶來幫助。二度就業的婦女幫忙準備料理或是成為導覽員;劇組借場地拍攝不用錢,但是臨時演員一定要用在地人;附近農民的農產品透過包裝,在東里家風的販賣部展售。


包裝好的農產品在東里家風櫃上販售。(張巧宜/攝)

  東里家風用各種方式回饋社區,不只新建停車場,也透過水土保持局的農村再生計畫,幫忙修復其他古厝。蕭家古厝有將近百年歷史,原本就像一片廢墟,住在老屋裡85歲的阿嬤蕭阮美,以前要撥開芒草才能出門。經過東里家風的協助後,古厝重新整修,有了嶄新的風貌,蕭阮美就坐在門口樹下,跟每一個到訪者聊天。


整修後的蕭家古厝與蕭阮美。(張巧宜/攝)

員工多重身分 發揮個人能力

  東里家風不僅多角化經營、多元關懷,連員工也有多重身分。劉美姿身兼導覽員與導演雙重身分,小時候曾經學過歌仔戲,長大成為樂隊的樂手,登記多元方案後被派來這邊。主要的工作內容為介紹東里家風的由來以及教客人演戲,讓客人換上戲服,學習身段以及台詞。

  民宿的專案經理傅嚦娟,2012年在觀光協會開會時結識林彥伶,因緣際會下,今年從馬拉邦度假山莊來到東里家風,接手民宿的經營。住宿的旅客大多是從網路得知訊息,也有許多來自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客人,他們更喜歡這種古樸的民宿。「這邊的民宿真的需要非常用力去行銷推廣。」該如何行銷沒有衛浴設備的民宿,喚醒遊客回到阿嬤家的兒時記憶,成了傅嚦娟的課題。


房間內為古色古香的「紅眠床」。(張巧宜/攝)

  因為做大餅的師傅七月份時中風,傅嚦娟早晚接送狀況已經穩定的師傅,學習製作大餅的製作過程。「在這裡我們互相照顧,就像一家人,會感覺到是有溫暖的。」傅嚦娟相當認同林彥伶的理念,經營社會企業照顧弱勢團體,提供工作機會,推動整個社區,也包括東里家風的營運。


做餅的老師傅(左)與傅嚦娟(右)。(張巧宜/攝)

傳承社企精神 交給下一代

  提起未來的計畫,林彥伶希望將苑坑社區打造成「市民農園」,以協會的名義將休耕的土地承租下來,以自然農摘的方式讓都市人體驗農耕的樂趣。還希望成立基金會,吸引更多回鄉青年傳承下去,繼續做社會企業,將賺的錢回歸給社區和需要的人。

  林彥伶說:「其實有很多人,賺進來的錢都捨不得花,但我們賺的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口上,給需要的人。」看似平凡的三合院,透過農村再生,結合古蹟文化與觀光業發展,不僅養活了好幾家人,照顧多名身心障礙者,也保存傳統文化,讓東里家風的百年風華繼續傳承下去。
 

延伸閱讀:

農村再生 拍戲成最大特色
小檔案:東里家風

記者 張巧宜
不感性但哭點很低的雙魚座。不標準的台北人。有笑眼。 第六屆金GO盃歌唱大賽,5/19決賽瘋現場。
記者 張巧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