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傳播寫作)

落葉歸根 專訪吳茂成 : 一場十 年的台江補課旅程

一場歷時十幾年的回鄉補課之旅,讓吳茂成重新認識了自己的環境、文化以及歷史。從台江文化運動的推行到社區大學的成立,都能看到他四處奔波為土地奮鬥的身影。雖然上了年紀,但這場在地創生的漫漫長路還沒結束,吳茂成仍盡他最大的力氣傳承他深愛著這台江這片土地的精神。

落葉歸根 專訪吳茂成 : 一場十 年的台江補課旅程

黃皓筠  2020/01/15

尋著地址來到大廟興學的發起地點海尾朝皇宮。走進神的所在,同樣令人安心的味道,同樣在神壇前的肅穆氣氛,這裡並無異於一般的廟宇。忽然耳邊傳來一陣大笑聲,湊近觀察才發現是一群充滿熱情的老人家在上課,仔細一看廟裡的陳設,盡是社區大學學員們學習的足跡,亦是吳茂成十多年來的心血。

 

「人要順著緣分走,但絕對不可隨波逐流。」是吳茂成回首人生時的感嘆。他很慶幸能夠回到台南耕耘,與普通的回鄉青年不同,他選擇了地方創生這條艱困的道路。 (圖片來源/妳好南搞

「失禮啦!剛剛處理一些事情遲到了一下。」綁著頭巾、踩著涼鞋,一身「固定造型」的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執行長吳茂成向我走來。隨意地找了張桌子後,便開始侃侃而談這一路回鄉尋根的種種。

「沒田沒園僅靠鹿耳門」返鄉第一章—環境
「水好我們就有魚可以抓,下課的時候隔壁的叔叔伯伯都會帶我們去溪裡抓魚。」吳茂成說,當時雖然窮,但每一餐都有魚可以吃,那是老天爺給我們的電冰箱,一片不受汙染的淨土,有時候還能踩到螃蟹抓回家給媽媽加菜,講到這,吳茂成不禁有些激動。童年的記憶喚醒了他對環境的重視,如果文化的教育裡看不見環境意識,很容易看不見自己的美,最終也會被異化。吳茂成說:「講什麼我們文化幾千年、幾百年有什麼用,現在還不是被汙染了。」這份頓悟,成為日後吳茂成回鄉推動大廟興學的起點。

「你們就是沒有文化」返鄉第二章—尋根
「同學都會說:『你們府城ㄟ!』我會回答說不是,台江這邊叫作草地,市內的人都知道出了東門城、南門城都是草地。大家都笑我們沒文化。」吳茂成回憶起以前在台北念大學時,同學問他打哪來的窘事。他感嘆,就是因為不知道台江是什麼地方,也不知故鄉的歷史文化,才會讓這麼一塊風水寶地沒落。

海尾朝皇宮主任委員吳進池是吳茂成的親戚,因為有這層關係,他居中遊說,終於促成台南社大與朝皇宮的合作,讓朝皇宮一舉成為地方重生的領頭羊。 (圖片來源/黃皓筠攝)

曾任記者的吳茂成,很慶幸自己有緣回到故鄉當駐地記者。跑鄉下的區里新聞對於吳茂成來說像是補課,每當要採訪新聞時,他都會到庄頭的大廟裡尋找對象,漸漸的他發現大廟不只是信仰中心,更是一個地方的文化根源。吳茂成說,歷經了百餘年,這些廟宇保存了歷史,保存了人們最深刻的記憶。除了認真跑新聞,吳茂成也在工作之餘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府城庄頭簡史》,展示他回鄉補課的成果,更為日後台江文化運動埋下了種子。

「台江文化運動」返鄉第三章—緣分

被問及當年為何要離開媒體界時,吳茂成只是苦笑。年輕的他常常從事勞工運動,為了要讓公司經營更好,身為勞方代表,他不惜一切只為爭取工作者權益。「結局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故事嘛,工會運動就是這樣,勞方提出甚麼,資方就是不會接受。提案被打槍後我就是一個失敗者,千萬不要學我們這樣啊。」吳茂成笑道。

勞工抗爭的失敗並不是吳茂成為小人物發聲的最後一戰,當時的台江正在準備爭取辦理社區大學,順著因緣回到家鄉的吳茂成,開啟了一段新的人生篇章。從台鹼安順廠的戴奧辛事件到台灣歷史博物館運動等一系列的台江文化運動都能見到他的身影。

一位吳茂成的學生說到:「吳老師是能為公益付出很多的人,就算沒有收入他也會為台江繼續奉獻。甚至在一次抗議中,最後只剩下他一個人,他還是執著於要達到他的訴求。」在大家的眼裡,吳茂成就如同是台江地區的寶,沒有他帶領大家發起台江文化運動,說不定,這個所在還會繼續頹靡。

對於大家的推崇,吳茂成卻說:「回頭想想,我只是有點幸運,有這個緣分回鄉耕耘,不要把我當成了不起的人。」他反倒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者,在他老婆跟女兒眼裡就是這樣,他打趣說:「像我今天出來又被念阿,晚上不回家吃飯也不講。」人不完美,但有時候是真的要努力做一些公共的事情。

「大廟興學」返鄉最終章—傳承

吳茂成的故事,已是知識份子返鄉貢獻所學的傳奇,然而,成功的這一路並非總是順遂。數十年前,海尾地區曾以聚賭的負面形象聞名,生活貧窮,文化設施嚴重不足,讓社區大學的推動一度陷入困境。不過,提出結合大廟(海尾朝皇宮)辦學的吳茂成,終於在2007年如願以償成立了台南社區大學台江分校。

大廟興學主辦的活動—「台江社區博物館散步巡禮」讓家長帶著孩子們從小就開始接觸屬於自己的歷史及文化,雖然小學的他們無法完全理解為何要這樣做,但這些近身之學卻能刻進他們的心裡一輩子。(圖片來源/黃皓筠攝)

遵循著海尾朝皇宮裡的四字箴言「保境護生」,吳茂成堅持在社區大學的一切學習,要以環境為出發點,讓大家知道什麼是台江?為什麼叫做台江。吳茂成說,大廟興學並不是公立的教育,更不是死骨董的背書,在這裡學的是對於自己文化的認識、對世界的認識以及為人的道理。

吳茂成認為,如果每個地方都有大廟興學,讓知識青年回鄉教學貢獻,會造成良性的循環。雖然不是開課就有人來上,但至少有這個平台來傳遞知識文化的香火「然後在一兩百位的學徒中,總會有那一兩個繼承你的衣缽,地方創生就是這件事」他說。

 

相關文章【「沒有文化?」一場重新認識自己的抗爭—台灣歷史博物館運動】

記者 黃皓筠
懶散的台南人
記者 黃皓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