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職涯 鍾文斌走出自己的社工道路
跌宕職涯 鍾文斌走出自己的社工道路
李安琪 2020/01/15
跌宕職涯 鍾文斌走出自己的社工道路

鍾文斌在台北榮民之家的辦公室(圖片來源/李安琪攝)
微微泛黃的燈光下,兩張長桌拼湊成小小的工作空間,桌上陳列著許多文件資料,這裡是社工鍾文斌平時工作的地方。簡約的辦公室,鍾文斌在這裡處理榮民入住的相關事項,讓榮民能夠適應新環境並安心入住。他在榮家為老人做著平凡而偉大的事,然而熱愛的工作卻是意料之外的事……
兩次金融風暴,意外開闢未曾想過的社工道路
鍾文斌學生時期就讀軍校,畢業後成為職業軍人。擔任職業軍人期間,他多次輪調於台灣的不同駐守地點。致力於軍人生涯時因為表現卓越受到上級的賞識,得到了升遷的推薦。但在各地奔波的他考慮到家庭,決定放棄了得來不易的機會,退出軍人生活,轉而投入塑膠模型業。

鍾文斌從軍時的照片(圖片來源/鍾文斌提供)
然而一切並非想像般順遂,台灣在1997年2008歷經兩次金融風暴,鍾文斌從事的塑膠模型業也陷入危機,製造線遷往成本廉價的中國。在職場找不到優勢的他,發現自己擁有榮民身份,於是參加政府特考成為社工,在台北榮民之家服務。
拓荒老人,自己未來會是什麼模樣?
為何對老人服務感興趣?鍾文斌說:「年紀越來越大,就會好奇自己未來的模樣,所以我想瞭解老人的想法,同時也是為自己的人生計畫。」透過與榮民伯伯們閒話家常得到了許多體悟,帶給他許多感動。
鍾文斌服務的對象以榮民為主,這些人大多無眷,時常感到孤獨,卻又因為尊嚴拒絕社工的關心,比女性長者更難相處。鍾文斌說:「男性其實老了之後反而比女性更不會打理自己的生活,所以我想要幫助他們。」

鍾文斌與榮民閒話家常(圖片來源/李安琪攝)
鍾文斌曾經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打開一位老爺爺的心房。」一開始他竭盡心思地想親近這位老爺爺,無論是打招呼或是他的主動關心,都得不到老爺爺的回應。兩人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三個月裡卻只有他殷勤地噓寒問暖。但在一個日常的午後,鍾文斌在除草時,樹枝掉落在旁邊,那位爺爺看到就主動撿起樹枝,鍾文斌說:「我們兩人對視的時候,也同時露出了微笑」。之後兩人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老爺爺那份笑容的感動令鍾文斌永生難忘。
「流浪老人無家可歸的最大原因來自於家庭。」
現代社會充斥著許多老人問題,其中,「流浪老人」是社會努力長期卻無法根治的重要問題。
許多老人與家人關係破碎,無法在家庭中得到歸屬感,走投無路之下選擇流浪。社會局會派社工會定期到萬華、龍山寺等許多流浪老人徘徊的地點巡視。鍾文斌也曾協助過安置流浪老人,但他說,即便他們獲得流浪之家的暫時居所,常常有老人不告而別繼續流浪的情形。

鍾文斌在餐廳關心榮民的用餐狀況(圖片來源/李安琪攝)
「不是我們不願意幫助這些老人,因爲他們已經習慣過去的流浪生活,不適應我們提供的新環境,所以最後選擇離開。」鍾文斌解釋,支持這些流浪老人生活的經濟來源有很大部分是詐騙集團,集團利用金錢哄騙流浪老人提供身份資料,再以老人的名義進行非法交易,這又衍生出更大的社會問題。
年輕人不懂老人?「陪伴」很重要
鍾文斌表示現在的年輕人常抱怨老人囉唆,但其實老人的這些舉動只是想要引起子女的注意,但這樣的相處模式反而造成了雙方的衝突還有不理解。
「年輕人想要幫助老人很簡單,兩個字,陪伴。」鍾文斌說,老人需要的不多,在科技冷漠的社會裡老人往往得不到關心,偶爾的問候便能讓他們心滿意足。
儘管過去職涯跌宕,鍾文斌對任何事物仍保持躍躍欲試的心態。關心來到陌生環境的榮民、協助流浪老人安置,從事社工服務之時他找到了真正喜愛的事物。不只是服務榮民,鍾文斌更從與老人的對話中認識自我,緩緩地勾勒出自己未來的模樣。
![]() |
記者 李安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