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二代林宗洧 為兒童權利發聲
新二代林宗洧 為兒童權利發聲
記者 林羿汶 2020/01/15
「新二代」對他而言 是身份更是優勢

林宗洧巡迴演講的其中一站——臺中1095文史工作室。(圖片來源/林宗洧提供)
出生於彰化和美,爸爸是台灣人,媽媽是越南人,身為新二代的林宗洧從小就有各種機會接觸外國文化,他很早就把眼界跨出台灣,積極參與模擬聯合國會議,關注國際上討論的各種議題。然而,他在升上高中開始參與社會運動後發現,與其在會議上誇誇其談,自己應該採取實質上的行動與改變,去幫助和曾經的他一樣「害怕被認識」的孩子。
那些好老師的影響力
在林宗洧的成長的歷程中,有過無數次矛盾的自我身份認同,從自卑到自信,其中的推手,除了家人外還有老師。
林宗洧的媽媽很重視英文教育,即便是加班也讓他去補習,奠定他的英語能力。林宗洧在國中時就備受班導的肯定:「林宗洧,我沒有因為你是新二代這個身份而認為你跟別人不一樣,我覺得你跟大家都是一樣的,而且你特別優秀。」深受老師的話感動的他,重新拾起自信。
林宗洧也感謝彰化高中圖書館主任呂興忠:「是他讓我相信自己能做出改變。」呂興忠認為:「沒有行動的閱讀是無效的」,他每年寫信募款,推動「行動閱讀」,帶著學生們到史瓦濟蘭蓋水庫、到日本踏查,他的直接行動給予了學生去築夢、去實踐的勇氣。林宗洧甚至在高二時擔任了彰中的學生會長,為更多人爭取權益。
老師之於他而言,不只是傳授知識的人,每一個老師,都讓他重新開始去思考,所謂「為人師表」這句話的真正意義,以及影響力的重要性。
倡議基於聆聽 揹著CRC環島去

林宗洧到金門的「我在二手書店」讀繪本給小朋友聽。(圖片來源/林宗洧提供)
2017年12月7日,台灣舉行首次兒童權利公約國家報告國際審查會議,林宗洧主動爭取擔任兒少代表,他一開始的初衷只是想當好學生會長的角色,為學生權利發聲,但在會議結束後,他才發現《兒童權利公約》是很「好用」的工具,它關乎的不止是兒少權益,更是與大人對話的勇氣
意識到許多人對《兒童權利公約》(CRC)的概念還很薄弱,林宗洧巡迴全台灣推廣兒童權利公約,他也想透過這次巡迴去看看各個地方的兒童遇到什麼困境,並找到解決他們處境的方式與行動。
在巡迴演講的過程中,他看過各種不同老師對待學生的樣子,發現許多老師會要求學生們在演講時保持絕對的安靜。「如果今天學生他非常安靜,講都不講話,那這個小孩一定有問題,他才國小欸,一定會頑皮的啊!」林宗洧說,這也是為什麼他不太制止小孩在演講時說話,對於他來說,不說話的孩子,才是奇怪的徵兆。
林宗洧喜歡和台下的觀眾互動,也正因為他就是一個學生,因此也更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林宗洧說:「重點在於創造連結。」他不講文謅謅的法條和死板的文字,甚至他會罵髒話、開一些高中生才懂的玩笑。
他總在演講時注意每個觀眾的眼睛,有的人即使不講話,看著他們閃閃發亮的眼睛也能知道他們內心有故事。
然而,對於那些在睡覺、聊天、玩手機的學生,林宗洧沒有生氣,反而開始思考,是不是他們平常都不被允許做這件事情?又或是這些學生覺得與他們的生活沒有連結?種種原因讓他開始去檢討,「這些眼睛都在提醒著我該如何在下次講座改善,如何變得更好。」
作為一個倡議者,他表示倡議這件事情最重要的是「聆聽」。當作爲別人的發言者時,你一定要隨時把他們的需求銘記在心,而不是你自己的需求。
播下倡議種子 讓希望萌芽

林宗洧在彰化縣伸港鄉伸東國小演講。(圖片來源/林宗洧提供)
林宗洧的巡迴演講在十月底告一段落,談到為何停止巡迴演講,林宗洧笑著說,他已經脫離「兒童」的年紀,不想成為他所討厭的那種倚老賣老的大人。
「演講者應該是那幾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林宗洧說,他希望讓兒童為自己發聲,也只有他們能做自己的倡議者,才能發揮倡議的力量。
要怎麼讓這些孩子出頭?如何讓這些孩子能自己培力自己?要用什麼方法被看見、被邀請去演講?如何引導孩子尋找資源和管道,成為了他未來的課題。
「我想當一個燈塔,我想要引導他們往前進。」林宗洧想在茫茫人海中引導這些孩子,讓他們知道原來這世界還可以這麼不一樣,然後他們也可以變得像林宗洧這麼不一樣。
![]() |
記者 林羿汶
寫一些溫暖,讓心靈不會腐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