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社會,你我如何面對?
高齡社會,你我如何面對?
鄭惠心 2020/01/15
早已邁入高齡社會的台灣,人人皆可能會成為照顧或被照顧的一方,對於銀髮福利與長照工作,你了解多少呢?
在台灣,每7人中便有1人為老人,高齡人口(65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4%,於2018正式邁入高齡(aged)社會;人口高齡化在臺灣已是不爭事實,高扶養比率讓長期照顧議題變得更加刻不容緩。

圖表顯示台灣扶養比偏高,青壯年人口負擔較大(圖表來源/內政部統計處)
照護老年人,應以「人」為中心,滿足心中真正所需,不留遺憾。楊怡珊說,相較於西方國家,亞洲社會對於安養機構普遍持負面印象,將安養機構定義為「不孝」的象徵。然而安養機構能提供適當的照顧與治療,搭配多元輔助療法,例如園藝、音樂、舞蹈等等,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楊怡珊表示,北歐國家提倡「動手做」,讓長輩們處理簡單家事,自理生活,更能有尊嚴的安享晚年。活得老且活的好,是高齡社會的我們應共同努力的目標。
面對失智患者,台灣民眾傾向讓患者少做事,將其關於家中以防走失,此種相處方式反而使退化日益嚴重。近年來,失智咖啡館的成立,能夠讓失智者與社會交流,為社會所「用」,也能讓大眾了解失智症。同時也讓家屬有個彼此交流,放鬆喘息的空間。
不論長者、失智者亦或是你我,皆有屬於自己的生命尊嚴,過度限制反而無法延續生命的價值。“ Life is short ! ”(人生苦短!)把握有限的生命,延續自我的價值與意義!
縮圖來源:Pinterest
![]() |
記者 鄭惠心
"You have to get lost before you find yourself."- John Green, Paper Town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