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投車站 何去何從?
新北投車站 何去何從?
記者 劉啟禾 報導 2011/06/12
在沒有古蹟保存意識的年代,宣告一個城市進步的方式就是拆除一切舊的、引進一切新的。新北投火車站在日治時期為了溫泉而興建,1988年因位於捷運工程預定地而拆遷至彰化的台灣民俗村,當時並未引起太多重視。近十年來,北投居民出現希望迎回新北投火車站的聲音,讓古蹟回歸原址。
北投火車站 特殊身世
新北投車站於1937年落成,以台灣紅檜木為主要建材,屋頂闢有四座對稱的雕花氣窗,是台灣現存唯一東西混合的車站建築,曾歷經一次擴建,擁有將近百年的屋齡,更被李乾朗於《台灣古建築圖解事典》一著中稱作台灣經典建築。1988年台北捷運興建時,政府原本規劃直接將車站拆除,後經過文化人士搶救,以象徵性的1元賣給彰化台灣民俗村。民俗村也耗資千萬維修組裝,期望保留珍貴的車站記憶。然而2006年左右,民俗村經營不善,加上新北投車站拆除後空地仍閒置,北投居民決定發起迎回火車站運動。
1916年新北投車站(當時稱新北投乘降場)落成(上圖);後因北投溫泉聲名遠播遊客大增,車站不敷使用,因而擴建成4個老虎窗形式(下圖)。圖片提供/八頭里仁協會 林冠宏
迎回火車站的社區推手是八頭里仁協會。總幹事李合惠認為,火車站是居民的共同記憶,且古蹟必須在原有的土地才能彰顯其歷史意義。他們希望將北投火車站作為北投古蹟導覽路線的起點,以促進地方觀光,而更重要的,是讓大眾感受車站承載的歷史意義,並在都市化快速的台北保留多一點文化軌跡。他們認為,一個古蹟越多的地方,意味當地越豐富的歷史人文涵養;古蹟的保存與活化是美化社區最好的方式。
為了讓整個計畫更有可行性,八頭里仁協會亦與台北古蹟公益信託合作,以「1人10萬元不如10萬人1元」的概念進行募款,希望招募全民各捐一點點錢,共同維護文化資產。台灣公益信託的主要推手王俊秀認為,人民是最大的社團,公益信託的目的,是藉由人民社會資本來累積文化與自然資本,使人民成為最大的財團,共同維護其所重視的古蹟、自然與生態。截至2011年6月2日,北投古蹟專案以募得58萬2千1百70元,許多企業或個人亦曾打電話表示願意贊助更大筆金額,但與台灣民俗村2011年1月拍賣底價15.64億仍有不小距離。
八頭里仁協會盼透過公益信託的方式,集合全民力量一同迎回新北投車站。(攝影/劉啟禾)
社區自救 迎回困難重重
李合惠說,協會不可能有經費買下整個台灣民俗村,且因民俗村內含多個古建築,最好的方式是由中央政府出面,讓各個古蹟能回歸其原有縣市。不過古蹟產權到底歸誰,容易引發爭議,此案中台北市與彰化縣政府即各自認定新北投車站應留在自身縣市。
為保護古蹟不要在台灣民俗村破產後遭破壞,彰化縣政府曾在2007年將新北投火車站指定為暫定古蹟,亦即無法任意拆遷整修。根據報導,當時彰化縣文化局長林田富則認為,其做法具有正當合法性,因民俗村當時符合「可能而立即明顯之重大危險」條件。民俗村董事長施金山當時也說,他不可能將新北投火車站無償送還北投使民俗村瓦解,且老舊車站實禁不起再次拆遷。民俗村副總經理施清騰更直言,若非民俗村當時的大力保存,新北投車站現在根本不存在,北投居民想懷舊,冒著傷害古蹟的危險再次拆遷車站這個辦法,恐不適用。
指定建築物為暫定古蹟的法律效期為一年,期間不可任意拆遷整修古蹟,新北投車站2007年被指定為古蹟一事曾引起爭議。不過隔年後彰化縣政府並未繼續申請暫定古蹟,因此新北投車站現屬已破產的彰化台灣民俗村所有,等待再次招標,仍有機會回到北投原址。
新北投火車站遷移至彰化台灣民俗村重新整修後的模樣。(圖片來源/擺接堡人的記憶分站)
國家級古蹟 vs. 地方記憶
八頭里仁協會前理事長林冠宏表示,透過多次溝通協商,台北市政府同意將現為七星公園的車站原址繼續保留,僅從事植栽綠化而不會進一步開發,未來若車站真能如願遷回,將負擔部份維修或遷移費用,不過大部份的車站架構仍有賴全民信託基金支付。而車站遷回後,協會計畫將車站規劃為遊客服務中心,並收集北投當地特色文物,開放給大眾使用。
林冠宏提到,整個活動最晚2017年會有結果,屆時新北投車站滿百年,若彰化縣政府指定其為古蹟將很容易通過,新北投車站再遷回北投的機率微乎其微。而協會的備案是利用國民信託基金,在原址用同樣建材建造擴建前的新北投火車站,紀錄下與台灣民俗村內擴建後的新北投車站不同的歷史遺跡。
迎回新北投車站一事頗受當地居民支持,採取公益信託方式後成效樂觀。不過根據文化資產保護法,古蹟的增建、遷移與拆除均需向政府申請,評估許可方能行動。新北投車站雖仍未被列為法定古蹟,但已有94年歷史,在爭取所有權之外,車站重新拆遷造成的潛在破壞仍需審慎評估。
李合惠(左圖)與陳明章(右圖)都很希望新北投車站早日回到故鄉。(攝影/劉啟禾)
車站之外 連動時空記憶
火車站曾是許多鄉鎮的大門及地標,陪伴居民一同成長。台北在進入捷運化時代後,老舊車站 幾乎已不復見,科技感的捷運站取代火車站,整個城市看起來好像更嶄新進步。但科技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的都市生活方式,以及為了「進步」而不斷抹去舊時代記憶的做法,也引發不少憂心徬徨。許多人開始尋找流失的文化歷史,有人透過火車與鐵道,追憶或想像過去應存在的美好,老舊車站儼然成為一種精神指標甚至生活邏輯。
從小居住在北投的陳明章說,火車站拆掉了讓他很不習慣。為了幫助火車站早日回到家鄉,他特別創作〈心愛ㄟ老車站〉一歌,紀念他與車站的回憶,並發行歌曲 CD,將所得全數捐為迎回車站經費。陳明章說,他小時後常在車站前玩耍、吹風,那裡保留了他很多開心回憶,「我小時後最喜歡在車站前看女生被風吹的東倒西 歪!」他露出頑童般地神情哈哈大笑。接著話鋒一轉,陳明章說現在的捷運雖然也有不同的停靠站,而且很方便,卻少了火車站與鐵軌那種歷史情懷,以致坐捷運跟 坐火車感受完全不同。「很希望火車站趕快回來啊!」陳明章笑著說。
![]() |
記者 劉啟禾
透過採訪認識世界 透過書寫認識自己 也希望能透過自己的筆 喚起一些精神、關注或感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