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優養 你不可忽視
水質優養 你不可忽視
記者 鄭姿筠 報導 2012/05/30
「優養化」一詞大家可能耳熟能詳,也對它有大致的概念,比方說某一水體優養化,就表示水體的水質不好。但對一般民眾來說,只對「優養化」存有模糊認知是足夠的嗎?人們生活環境四周其實有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水體,小至公園水池,大至水庫或是湖泊、大河等,這些水體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卻似乎沒有很多人關心它們的問題。
日前清華大學的成功湖因為優養化的相當嚴重,不僅影響湖面景觀,也傳出令人作嘔的臭味。因此清大學生發起活動希望校方和學生、師長都能重視這件事情,並加以改善成功湖優養化的現象。然而,校園水池的功能不外乎蓄洪與觀賞,如果不是十分嚴重的優養化情況,一般難以引起外界重視。
然而當大型水體如水庫出現優養化現象時,則會對人的生活造成影響。根據環保署在今年四月初公布的「台灣20座主要水庫100年度水質監測成果」顯示,優養化的水庫共有4處,分別是高雄市澄清湖、阿公店、鳳山及鏡面水庫。2009年蘋果日報〈石門水庫 幾近優養程度 影響400萬人 加更多氯消毒 恐致癌〉報導中,稻江管理學院環境及衛生職業系教授李源泉表示,優養化就是水中養分增加,造成藻類大量繁殖、死亡,而其腐敗分解需大量耗氧,導致水中溶氧耗盡,魚蝦動植物會逐漸死亡腐化,使河川、水庫發臭。
民國94年郭振泰等人的「以生態工法淨化水庫水質控制優養化研究計畫」一文發現,在造成水庫優養化的藻類中,有些會產生臭土味、霉味等異味,如顫藻(Oscillatoria)、魚腥藻(Anabaena)、尖頭藻(Raphidiopsis)。甚至有些藻類會產生有毒物質,如微囊藻經常會產生一種肝毒,稱作微囊藻毒(microcystins),對於人體有長期慢性的影響。除此之外,微囊藻在國內水庫之分布很廣,是目前威脅性最大的藻種。

(圖片來源/吳先琪提供)
優養化不僅難以經過水處理程序消除,甚至影響水處理的操作過程。傳統水處理程序包括混凝、沈澱及過濾等步驟,但大量的藻細胞會消耗較多混凝劑,也會產生較多廢棄污泥。甚至,藻細胞還會堵塞濾床、降低過濾效率,相對增加反洗濾床的次數。因此藻細胞的存在,也迫使水處理程序必須花用更多經費。
黃文鑑與黃致源在中華民國環境工程學會在2010年的廢水處理技術研討會上,以「優養化藻類原水前臭氧處理對加氯消毒生成消毒副產物三鹵甲烷影響之研究」一文提到,早在1974年便有研究發現,優養化會間接引發處理後的自來水中出現致癌物質,對人體的健康形成更大的隱憂。
臺大環工所吳先琪教授1991年於科學月刊《飲用水水質與處理》中〈水庫污染的禍首──優養對水質的影響〉一文提到,早期如曾四恭的研究也曾指出,藻類在生長及死亡的過程中,會製造出很多水溶性的有機物,因此一般水處理過程在最後有一道加氯消毒的程序。但是造成優養化的大量藻類、有機物使加氯量必須增大,才能保持適當餘氯,避免自來水在輸送過程中遭病原微生物污染,所以使用優養水源的水廠,都會因此添用相當高劑量的氯。
然而在藻類製造的有機物中,有不少是致癌物的前身,經加氯反應過程後會產生一些致癌物質,例如三鹵甲烷等化合物。曾四恭等人的研究確實發現,三鹵甲烷的生成量,與水中藻細胞的數目及水中溶解性有機物成正比。
雖然藻類生長並未對水質造成直接影響,但它間接造成水處理費用的增加及致癌物質的生成,的確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換句話說,民眾可能不在意優養化現象發生在校園水池,或是小溪河流中,因為實際上這些地點發生優養化,對人們的生活影響也較小。不過,一旦優養化現象發生在水庫,對人們的影響可就有一定的嚴重性。
![]() |
記者 鄭姿筠
我是鄭姿筠。 以源源不斷的好奇心為動力, 以邁向專業為目標, 期許自己能成為獨當一面的記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