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阻止優養化 交大有撇步

為了避免優養化發生,減少含氮、磷等營養鹽流入水體,是遏止藻類、微生物大量生長的解決方法。早期交通大學的竹湖也深受優養化困擾,後經由設置污水系統改善水質,讓竹湖成為校內師生和附近居民的休閒好去處。

阻止優養化 交大有撇步

記者 歐士豪 報導  2012/05/30

為了避免優養化發生,減少含氮、磷等營養鹽流入水體,是遏止藻類、微生物大量生長的解決方法。早期交通大學的竹湖也深受優養化困擾,後經由設置污水系統改善水質,讓竹湖成為校內師生和附近居民的休閒好去處。
阻止優養化 方法有很多

在汙染防治中,減少含有氮和磷等營養鹽流入水體,進而阻止藻類或微生物大量生長,是避免優養化發生的首要條件。但營養鹽的來源複雜,除去也有很高的難度,依照不同的環境適用的處理方法亦不同。

事實上,雖然現行方法如生物處理方法、物理處理方法、化學處理方法皆有,但是目前尚無單一種處理方法可以解決優養化,通常會透過多種方法同時進行。例如郭怡君、楊平世在《環境教育季刊》中的〈水土保持生態化〉篇裡指出,在河岸邊種植緩衝帶植物,可阻止汙染物質流入、分解有機物質,降低營養鹽的濃度。

行政院環保署水質淨化現地處理網站中提到的人工浮島也是類似的方法。在浮島上面種植植物吸收有機物,利用水生植物進行代謝;另一種方法是藉由增加水與大氣的接觸作用,提高水中溶氧量的曝氣法,可以使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機物質。上述作法是讓污水產生足夠的微生物與氧氣,藉此分解處理污染物質,因此提高水中的溶氧,是污水處理的重要方式。

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進行的「100年度新山水庫藻類優養指標與水庫水質相關性之研究」則提到,水庫淨化工程會利用生態食物鏈的生物操縱法(Biomanipulation),根據不同生態系,在水體中養殖專吃水草和藻類的蚌或魚來除去過多的藻類;或是利用鋁、鐵或鈣使磷沉澱在湖水底部的泥土中,之後再除去沉澱的泥土;也可以在水中使用硫酸銅(Copper Sulfate),銅離子(Cu2+)可以抑制藻類的光合作用、細胞分裂和固氮作用,但是隨物種不同影響亦不同。

但實際上,解決湖泊和水庫優養化的根本方法是避免汙染的水源流入,藉由落實汙水管理、改善排水系統、建立汙水下水道和水質監測系統等方式,避免從外部帶入營養鹽。

汙水處理 讓竹湖煥然一新

交通大學總務長黃世昌表示,交大光復校區內的竹湖,原本只是一個天然的凹地,後來校方將此做為附近的蓄洪池。初期為了避免發生危險,學校在湖的周邊種滿矮樹林,使竹湖形成一個封閉的區域,校內的學生和人員較難以接近,有些人甚至不知道那外圍植物的中央有一座湖。因此不會有人注意竹湖水質是否乾淨,任由水質惡化。

黃世昌特別提到,照片中彎曲小水道的下方,就是當初工程期間發現地下水湧出的位置。(照片來源/歐士豪攝)

黃世昌說,由於竹湖的地勢較低,校區內所有的水最終都會流向竹湖,因此汙水對竹湖的影響最大。早期校內的汙水系統建立之前,附近宿舍和各管舍的用水、生活廢水,都順著地勢直接排入竹湖,沒有對汙水的排放進行管理,廢水中的有機物質因此堆積,優養化的情況也隨著廢水的累積越發嚴重。

所以黃世昌著手建立全校區的汙水系統,利用汙水管線將各館、宿舍的廢水攔截,形成一套獨立的汙水管道系統。原本直接排入竹湖的廢水,一部分藉由汙水管路導入學校內的汙水處理廠進行處理,一部分引則入新竹市的地下管路,除去湖水的汙染源。

竹湖中央的噴水設備除了美觀之外,也有增加水中溶氧的功能。(照片來源/歐士豪攝)

同時,黃世昌在進行竹湖四周的景觀改善工程的施工期間,發現湖邊的一處施工處持續有水流出,因此他判定這個地區有著豐富的地下水源,可以作為竹湖的水源。再加上近年來夏秋季颱風帶來的降水量增加,湖水補注量變多,常常使得湖水溢出,稀釋了水中有機物質的濃度。

竹湖經過污水系統的處理與地下水的補充,再加上每年颱風季帶來的雨水,湖水水質已逐漸改善,不再散發惡臭;同時,也帶動周邊景觀的設置,現在已成為附近社區居民休閒遊憩的場所。

記者 歐士豪
歐士豪,傳科系三年級生。 興趣雜亂,沒有專長。 正在尋找最完美的故事。  
記者 歐士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