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水資源利用 影響層面廣(3-1)

水庫的興建計畫驚動整個比麟部落,環保人士和專家學者認為不能興建水庫;政府卻認為必要時還是得建。興建水庫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為缺水問題,要在環境與開發間尋求平衡,還是要看國家未來的政策走向,及永續經營的概念是否能夠落實。

水資源利用 影響層面廣(3-1)

記者 王泓文 朱寶欣 鄭乃文 報導  2012/05/30

水庫的興建計畫驚動整個比麟部落,環保人士和專家學者認為不能興建水庫;政府官員卻認為必要時還是得建,只是地點仍需再考量。興建水庫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為新竹的缺水問題,要在環境與開發間尋求平衡,還是要看國家未來的政策走向,及永續經營的概念是否能夠落實。
反對建水庫 部落齊發聲

新竹縣尖石鄉的比麟部落,住著一群樂天知命的原住民。有些人平日外出工作,假日上山一起喝酒聊天,興致一來甚至可以唱歌唱一整個下午。某天,來自長老錦屏教會長老賴清美的消息震撼了整個村子。賴清美說,政府想在比麟部落建造水庫,以解決新竹地區的用水問題。一旦水庫完成,部落的大部分地區都會遭到淹沒。

環保人士注意到這個問題,決定帶領部落發出反抗的聲音。當時由荒野保護協會成員許天麟擔任反比麟水庫小組召集人,首先邀請各地關心人士一同開會,讓部落的人能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比麟水庫的淹沒區除了部分的比麟部落外,也包含部分的那羅、梅花部落,因此上述兩個部落的居民也一同參與反水庫。

谷穆在2011年舉辦「反比麟水庫」音樂會,希望能藉此引起族人對水庫議題的重視。(照片來源/王泓文攝)

十九歲的那羅青年谷穆則認為,與其使用強硬的抗爭手段,不如舉辦軟性活動吸引更多人關注這個議題。因此她在一年前主辦「反比麟水庫」音樂會,期望能喚起原住民對家鄉土地的熱愛。

反水庫的事件隨著時間的過去似乎告一段落,沒有人繼續討論是否動工,也沒人能保證不會再度興建水庫,這件事目前沒有後續,只能端看未來的發展情況。

興建水庫 恐危害環境生態

興建水庫是解決缺水問題最直接的方式。當區域水源不足時,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就是圍起一個地方,讓降下來的雨水留在區域內,以利後來缺水時使用,這就是水庫最初形成的構想。水庫最常建造在於河川中上游,由於比麟部落正好位於那羅溪邊,只要一蓋水庫,全村幾乎都得搬走。賴清美堅定地說:「這裡九成的人都是反對搬遷的。」

建水庫之所以遭到反對,最主要原因在於水庫對環境的破壞。無法否認的是,一條河水或溪水的中上游若被堵住,下游將有非常多生物受到影響,不僅被迫遷徙,甚至是消失殆盡。所以每次建水庫一定會有環保團體出來抗議,對他們來說,人類與自然和平共處才是唯一的道路。

另外,蓋水庫之所以困難,在於必須克服地形限制,山崩、土石流都會損害水庫,也會危害生態。那羅青年谷穆因此提出質疑:「每次颱風尖石鄉都會有土石流,為什麼政府還要選在這裡蓋水庫?」但站在工程單位立場,水庫技術已經成熟,大部分的地形問題都可以克服。經濟部水利署水源經營處科長郭耀程說:「政府會評估蓋水庫的成本,以及蓋水庫對環境的衝擊。」

竹科發展 用水恐不足
比麟部落緊鄰那羅溪,因此有部分地區被劃在淹沒區的範圍內。如果比麟水庫建成,部落內的建物將被淹沒。(照片來源/朱寶欣攝)

探究建造比麟水庫的原因,首先應了解新竹的水資源分配。新竹水資源有兩大來源,分別是河川和水庫,用以供應新竹地區的民生、工業和農業用水。在降雨豐沛的年份,河川供應的水源足夠應付新竹用水大部分的需要;但在降雨不足的年份,就只能仰賴水庫在豐水期儲存的水,以支援缺水的狀況。

郭耀程指出,新竹地區的供水系統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自來水系統,由經濟部水利署管理;另一個部分則是農田灌溉系統,由農田水利會管理。自來水系統的取水方式有很多種,包括水庫、河川、其他地區水庫輸水及地下水等。從這些途徑得到的水資源,最大可以供應新竹每日61萬公噸的用水量。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新竹目前每日的供水量是52.8萬公噸。也就是說,新竹目前還有大約每日8萬公噸的供水潛力。郭耀程認為,因為新竹科學園區吸引大批高科技員工進駐,帶動新竹的消費與繁榮,才會提升新竹的民生與工業用水需求。

而工業用水方面,新竹科學園區扮演極重要角色。在每日52.8萬公噸的供水裡面,竹科就使用了15萬公噸,占自來水的三分之一,有極大的用水需求。新竹科學園區成立於民國69年,是當時國家重要的開發項目。民國70到80年是竹科發展的初期,以生產個人電腦為主要項目,此時的用水量比較少。民國80年以後,竹科以發展積體電路和半導體生產為主要項目,用水量隨即大增。

當時新竹還沒有寶山第二水庫,單靠寶山第一水庫不足以供應這麼大量的用水需求。因此水利署採取越域引水的方法,把永和山水庫的水引到新竹來。後來寶二水庫完工,竹科用水的緊張狀況得以舒解。不過也因為缺水問題,水利署發展出一套完善的越域引水系統,當新竹缺水時,就可從其他水庫引水過來。

越域調水非最佳解決之道

看起來調水似乎能解決一切問題,但台灣水庫間的調水其實存在許多問題。經濟部水利署署長楊偉甫表示,由於地勢不平,不利於長距離的調水。他指出長距離需要長管線,和強力的運送系統,耗費的成本非常高,只適合從附近地區的水庫調水。互相調水的區域主要分成台北區、桃竹苗區和中彰雲區;新竹地區在本地水源供應不足時,會向桃園的石門水庫和苗栗的永和山水庫調水。

新竹科學園區橫跨新竹市與新竹縣,面積約6.5平方公里,其中的土地承租率已經達百分之百。竹科目前每日用水量為15萬公噸,水利署給定的上限是20.5萬公噸。根據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科長黃俞昌說明,在20.5萬公噸的上限之內,竹科的工業還會持續發展。同時黃俞昌也堅定地表示:「竹科用水絕對不會超出給定的上限。」

然而,即使有完善的供水和回收系統,與越域引水的應變方式,一旦乾旱季節來臨,新竹還是會有缺水問題。迫不得已時,就會運用到移水和休耕的措施。農田水利會管理處蔡宗展表示,農業用水和民生用水是完全不同的供水系統,新竹農田用水從頭前溪的攔河堰取水,經渠道連接到不同的農地。由於跟民生用水共用一個河川,農業用水會受到民生用水所影響。

根據政府政策規定,民生用水為首要的供應目標。由於工業的報酬率比農業要高,加上竹科是國家重要發展項目,新竹的工業用水成為第二重要的供應目標。結果,農業用水成為最後一個供應目標,在乾旱的年份,為了滿足民生用水和工業用水,必須採用移水和休耕的方式。

休耕 破壞生態也影響農民生計

住在新竹市千甲里的農民林徐秀梅已經連續休耕多年,她提到休耕的時候既不能插秧,水利會也不會分配灌溉用水給她們,幸好還能在田裡種植一些地瓜或青菜。林徐秀梅說,她們的灌溉用水是因為被拿去給科學園區使用,所以必須休耕。但林徐秀梅也提到,現在年輕一輩多去上班工作,幾乎沒有在種田了,如果要種蹈,還必須到南部雇人插秧。

新竹農田水利會管理科職員蔡宗展表示,休耕將對農業和環境生態造成極大影響。(照片來源/朱寶欣攝)

移水就是把農業用水移到民生用水的區塊。由於移水的關係,農地得不到足夠的水供應,只好實施休耕。根據「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的規定,農民可以得到一定量的補助金額。新竹農田水利會管理科職員蔡宗展提到,新竹曾分別在民國85、91、92、93年實行約4次休耕,雖然休耕是缺水時可行的方法,但休耕對環境和農民都會造成影響,連續休耕更對農田造成極大傷害。

蔡宗展接著表示,就環境而言,休耕等於是長時間荒廢農田。農地因缺少農民打理而變得雜草叢生,連接河川和農地的溝渠也會有同樣狀況。待到來年復耕的時候,還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才能把雜草清理乾淨。另外,由於農地缺水,農田的生態系統直接受到影響,原先依賴農田維生的生物因為休耕而遷離,甚至是死亡,都會破壞生態平衡。

對農民而言,休耕就是沒有工作。農民雖然收到一筆補助金,他們還是得臨時找一份工作,而由於休耕時間不固定,未必能找到合適的工作;農民也會因為休耕的關係,無法穩定供應農產品,導致失去以往合作業務的對象,必須在復耕後尋找新的合作夥伴,影響甚大。

相關文章閱讀:

開發水資源 多元並用(3-2)

新竹地區水資源(3-3)

記者 王泓文
Hi, 我是王泓文 即將展開的小記者人生 GO! FIGHT! WIN!  
記者 王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