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雅君 唱出真純的甜
曾雅君 唱出真純的甜
姜藍茵 2011/05/14
輕快簡單的旋律從吉他流出,演唱會的氣氛頓時悠閒愜意起來。舞台上,留著清爽短髮的女歌手跟著節拍哼唱,隨興而充滿朝氣。在幾個小節的音符後,進入了整首歌的高潮,鼓手加重擊拍的節奏,歌手音調頓時升高,爆發出激昂有力的客語歌詞:「世界沒有半點傷害字眼,沒有鬥爭恩怨,一起回到簡單,面對真純的甜。」這位演唱的歌手是曾雅君,唱的是她個人的創作歌曲《不遠》。
曾雅君,二十四歲,專職音樂創作。從小生長在新竹縣北埔客家庄,母語是客語海陸腔。外表看起來羞怯內向,但是站上舞台,雙手握緊麥克風的那一剎那,她就脫胎換骨、容光煥發,充滿自信、不扭捏地唱出自己所寫的客家歌。她創作的音樂完全跳脫客家音樂的基調,那撫慰人心且具穿透性的歌聲,讓她的個人魅力無限放大。仔細聆聽歌詞,我們會發現曾雅君對周遭生活的細膩體會,以及對這個社會的反思。
十二歲開始投入音樂創作領域,曾雅君一路走來,秉持著對音樂的熱忱和對客家文化的感情,持續創作,也陸續地獲得各類比賽的提名與獎項。二〇一〇年,曾雅君以她的同名專輯「Yachun Asta Tzeng」獲得第二十一屆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獎,被譽為新生代最受矚目的客語創作型女歌手。
童心未泯的曾雅君裝作小歌迷,與自己專輯的人形立牌合照。(姜藍茵/攝影)
小六開始 玩電子琴也寫歌
曾雅君和音樂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她升小學三年級的某一天。當時媽媽買了一部兒童用的電子琴給她,儘管不懂樂理,她卻玩得很開心,從那時候開始,開
啟了對音樂的興趣。到了小六,歌手王力宏會寫歌、會多種樂器的音樂才子形象深深影響她,讓她決定以這架電子琴進行創作,開始自己寫歌。上了國中後,因為和好朋友一起掃音樂教室,她常會趁打掃完畢,到教室後面玩各種不同的樂器,這個機會讓她對音樂有更深一層的興趣。
曾雅君的父母在知道了女兒對音樂的喜愛後也很支持,栽培她學習樂理和樂器,父親甚至斥資百萬打造一間專屬的錄音室「鴿子窩」給女兒,好讓她能全心創作出有質感的音樂。這一切,都為曾雅君打下深厚的音樂底子。現在,曾雅君不僅自己包辦詞曲,甚至,她還會利用一些樂器,像口琴、吉他、長笛和鋼琴等,來增加樂曲的豐富度。
雖然很早就踏上音樂之路,但曾雅君並不像想像中的「音樂神童」那樣地早慧。直到上了國中,大哥教她基本的電子琴彈奏技巧後,才會數「小豆豆」、看得懂五線譜。學會了基礎的樂理後,她試著要寫歌,但在創作初期,歌詞產量不高、試錄帶也很短,而且不是旋律一直重複,就是間奏拉太長。儘管如此,她還是樂在其中,因為她認為「亂玩、玩久就會有心得,最終會玩出好作品來的」。
客語創作 捨當王力宏師妹
當談到創作最難的部分,她說當然是靈感枯竭、思緒很亂,沒辦法「生」出完整的作品。「還好我是一個很會想的人,而且我喜歡觀察周遭的事物,所以就會有很多題材。」
家鄉是充滿濃郁客家氣息的北埔,曾雅君從小就在一個全客語的環境長大,所以剛開始投入寫詞寫曲,她便直覺地以母語來進行創作。經過一段時間,也累積了豐富的作品,正當她的創作天分一點一滴的展露時,一家國際唱片公司看上了她的潛力,想和她簽約成為偶像歌手王力宏的師妹,但附加條件是她必需改以國語創作。
面臨夢想與理想的抉擇,曾雅君拒絕了唱片公司的邀約,並堅持以客語譜寫她的人生。「不用遷就市場,可以自由發揮,這樣才快樂!」她這麼說。
曾雅君創作的每一首歌的背後,都蘊含著一個故事和她自身領悟的道理,這些情感用國語創作是無法完整傳遞的,畢竟,對她來說,最自然的語言是客語而非國語。她強調:「寫歌對我來說是一種抒發,唱歌是一種發洩」。憑著這份堅持做自己的態度,曾雅君在二〇一〇年獲得了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獎的肯定,證明了「音樂無國界,好音樂讓語言不會成為聽眾欣賞的障礙」。
身為客家人,曾雅君也表達了她對客家文化傳承的憂心。她拿自己歌手的身分舉例說明:政府為了宣揚客家文化,辦了很多熱鬧的活動,但是客語歌手演唱時通常沒有多少觀眾在看,不然就是和一些展覽一起辦,這使得歌手只是被當作陪襯的花瓶。
曾爸爸(右)與曾媽媽(左)的支持讓曾雅君無後顧之憂地創作音樂。(姜藍茵/攝影)
保存文化 先摒除刻板印象
最令她詬病的是,有些活動的音響設備並沒有達到表演規格,就算向相關單位反映,他們也會以「經費有限」這類官方說詞再三推託,這樣的對待方式,讓客家歌手感覺自己的表演像例行公事,不被尊重。
曾雅君認為,邀請客語歌手擔綱演出,是要讓更多人「聽見」客家文化美好的一面,進而去了解、接受,達到傳揚客家文化的效果,畢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連表演的設備都沒準備好,客家歌手如何發揮?又要怎樣吸引更多人注意客家文化呢?
而且,曾雅君也希望政府要做足對「客家文化創意產業活動」的宣傳和曝光,讓大眾知道客家文化有它年輕的一面、是一個有活力的文化。舉客家音樂為例:多數人是拒絕接觸客語音樂的,因為他們對客家歌曲的印象還停留在「老山歌」,這樣的刻板印象讓很多年輕人認為「客家」是與現實脫節的文化,進而拒絕接觸。但事實上,曾雅君透露:「現在有很多音樂界的老師都覺得客語比台語有力,因為語言的變化性又更多。」她認為如果政府願意再多花點心思,摒除一般人對客家的刻板印象,也許就能夠促進客家文化與外界交流,進而永續傳承下去了。
客語創作歌手這條路走來並不如想像中簡單,但是,憑著對音樂的喜愛和創作的熱忱,曾雅君撐了下來。也許,就是因為她這種堅毅、捍衛理想的態度,讓她得到客家歌曲指標人物謝宇威的注意,並幫助她完成首張創作專輯。她的作品首次參賽,即拿下金曲獎最佳專輯獎。
那晚,曾雅君一戰成名,是貴人的提攜、歌迷的情義相挺,以及各種獎項的肯定,支持曾雅君一路走下去。現在,她打算籌備第二張專輯,儘管明白現實層面經費來源有限的困難,她依舊堅定地說:「我從沒想過要放棄,因為我愛歌手這條路。」
![]() |
記者 姜藍茵
嗨,我是姜藍茵, 我媽說那是藍天白雲的藍,綠草如茵的茵 好像就是要自然的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