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邱俐綾 自在玩音樂 真情最動人

邱俐綾 自在玩音樂 真情最動人

姚映竹  2011/05/14

  踩著輕鬆自信的步伐,一頭長長捲髮的邱俐綾,帶著甜美的笑容迎面而來。在輕音樂流洩的咖啡館裡,一下午悠閒的空氣因為她爽朗的笑聲而震動。年輕的邱俐綾有她對於生活的獨特想法與堅持,言談間也顯露出親切的個性與細膩的思維。

  「我這個人是靠感覺生活的人。」邱俐綾這麼形容自己。目前在高雄市佳佐國小任教的她,除了攻讀客家文化碩士班外,還身兼創作型歌手與藝術創作者的身分,她同時也是個愛貓人和簡單綠生活主義者。談及豐富多元的生命面向,邱俐綾說這一切都是靠著感覺走,她希望人生沒有侷限,而是選擇做自己喜歡又覺得好玩、有趣的事。

  唱歌,對於邱俐綾來說,就是用她感到最自在的方式,抒發出對客家的感情與記憶。

  其實唱歌並非邱俐綾從小的志願。高中時期,她和朋友組團四處參加歌唱比賽,那時揮灑青春高唱,為的只是逃避沉重的課業。大學時搬到當時仍算偏遠的台東師範大學主修美勞教育,但她卻自得其樂,醉心地徜徉在田野鄉村的風景裡,朝著美術之路前進。大學畢業後會再度拾起歌曲創作,完全是受到堂妹邱幸儀的影響。


邱俐綾稱自己是個「靠感覺生活的人」,容易感動也熱愛大笑。(姚映竹/攝影) 

與堂妹合作 唱自己的歌

  邱俐綾與邱幸儀感情一直很親近。每逢年節碰面,兩人總是在萬巒老家自彈自唱,一開始都是唱流行歌或者隨口自創的國語歌曲。直到邱幸儀創作《月光光》這首客語歌曲,邱俐綾才發現用母語唱歌竟然如此有趣!

  生長於屏東縣萬巒鄉的邱俐綾,家族是道地的客家人,講的也是四縣腔客家話。於是,她開始使用四縣腔客語創作,並將記錄童年與生活故事的《夢土》、《不再想念》等歌投稿台灣原創母語音樂大賽。直到歌曲得獎受到肯定,她才發現原來自己不只能唱歌,也擁有創作的才華。

  與堂妹一同合作的《戀戀舊山線》專輯,是二〇〇五年客家電視台大戲《戀戀舊山線》的原聲帶,這張專輯同時收錄兩人面對鄉土情感以及愛情時的創作,入圍二〇〇七年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和客語歌手,更使姊妹倆受到媒體的關注。

  談及這段使她嶄露頭角的經歷,邱俐綾笑著表示,專輯入圍金曲獎可以說是無心插柳,因為參賽的創作者全是母語原創大賽上認識的朋友,所以也不在意是否會得獎。反倒是第一次看到盛大的場面,緊張的情緒包圍著兩姊妹,害怕「高跟鞋太高」、「紅毯會走跌倒」,還有「禮車窗戶降下來怎麼辦?」。對邱俐綾來說,入圍是個有趣無比的經驗,但這並不影響她的創作方向。

阿婆身影  典型客家形象

  邱俐綾的創作深深受到童年生活經驗的影響,兒時最深刻的記憶,定格於外婆與母親這兩個女人的圖像。她們的人格特質,全然符合客家女性樸實內斂、硬頸堅毅的形象。邱俐綾說,外婆是傳統的農婦,長年打著赤腳、踩在土地上工作,變形的腳掌記錄著經年累月的辛勞。而母親個性勤儉,總是彎腰拾起別人眼中不重要的小東西,保存下來,相信未來必有用途。母親和外婆留下的這些生活點滴,都潛移默化地影響邱俐綾的創作,再再反映於歌曲中對生命記憶的摹寫。

  《夢土》這首在原創母語大賽獲得佳作的歌曲,便是吟唱著客家農村過去的美好。小時候,邱俐綾曾有段時間和外婆一起住在屏東的內埔鄉下,看見外婆那種日日赤腳與土地接觸的記憶,後來都化作歌詞:「有一條河,捱按佢做思念河。流過山,流過田,流向捱。土地介記憶,溶進水中,濕潤捱介嘴……」(有一條河,我叫它思念河。流過山,流過田,流向我。土地的記憶,溶進水中,濕潤我的嘴……)。童年中,月光朦朧的畫面與野薑花的氣味,充滿思念的河水承載著記憶,潤澤了念舊的雙唇,這不只勾起童年回憶,也牽引出聽眾的共鳴。

  直到外婆過世,邱俐綾才察覺到自己與外婆的深厚情感,進而寫出《我記得》這首歌,用來紀念外婆這個名為「李劉日興妹」的客家女人。邱俐綾表示,小時候總覺得外婆的名字是全世界最特別的,因為總共有五個字。外婆下田勤奮的身影、拿手好菜,甚至講古、講日語給自己聽的記憶,她都轉化為歌詞,希望藉由演唱,傳遞給天上的「阿婆」聽見,知道孫女有多麼地思念她!

肩負傳承  客語思維創作

  在創作這條路上,一開始的譜曲填詞,邱俐綾和堂妹純粹為了好玩,並沒有立定目標要成為歌手。後來逐漸聽聞許多人喜歡她們兩姊妹的創作,這些用客家母語創作的歌曲竟能夠引起聽眾共鳴,讓她十分驚喜。甚至,有歌迷向邱俐綾表示,這些歌曲引發了他們對客語的興趣,藉由聽歌來學習如何講客家話。因此,她開始有種使命感,要將客家文化正確地傳遞,讓聽歌的人能夠看見客家生活的原貌,了解客家人的生活觀點。於是邱俐綾變得謹慎許多,創作時會特別用心考據用詞的恰當與否等細節,為的是在傳遞個人情感的同時,也勾勒出心中完整的客家族群形象。

  當然,最困難的是國語與客語創作的轉換。要把一首國語歌曲翻譯成客語版本,對邱俐綾來說,「比寫一首新的還難!」無論是押韻,或者字句的排序重組都是困難重重,於是她放棄長年來習慣的國語創作思維,訓練自己用客家話去思考,去練習表達心中的畫面和感情。她說這當然需要時間適應,直到現在運用到一些客語字彙時,還是得去確認它的用法與正確性。

  然而,邱俐綾認為無論如何,「創作就是記錄下自己生活上所感動的東西」。秉持著這個簡單的信念,她把創作歸類在「生活」而非工作。因為她相信,當把喜好當作工作,最初的快樂反而就變質了,這也是她在一張專輯獲得好評後,一直沒有出第二張作品的原因。

  邱俐綾解釋,除了因為堂妹遠赴紐西蘭工作之外,最主要還是自己心態轉變的問題。以前是因為自由愉快而唱而作,現在是為了創作而創作,不免壓縮自己的生活,甚至承受了眾人期待的壓力,反而因此降低了歌曲裡情感的真實度。對於減緩創作腳步,她周圍的朋友,甚至經紀人都給予支持,希望她所表達出的是最真切而動人的旋律。


在「人生的歌慢慢唱」節目中,每次和老人互動都令她感覺充實。(邱俐綾/提供) 

新生一代  寫出生命故事

  身為新世代客家人的邱俐綾,堅持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與記錄,因為「創作的東西是很主觀的」。她認為傳統客家山歌擁有非常獨特的美感與保存價值,但她所憑藉的經驗與年歲,都不足以傳神地表達出這些歌曲的味道,同時她的生長環境也已經和早期那個唱山歌的年代大不相同。因此,她認為客家年輕人應該用自己的眼光和方式來傳達對客家文化的看法,寫下這一代人生命的故事,還有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感動。

  邱俐綾同時也感受到新一代客家子弟的轉變。由於社會環境變遷,許多年輕人的價值觀也不同了,對於傳統客家人的描繪,顯然已不適用於新一代的客家人。不過邱俐綾認為,客家精神不能說是消逝,而是轉化成另一種方式寄存於血脈裡,就像母親所表現出的勤儉,反映到她身上時,可以定義為「念舊」與「環保」。

主持電視台 精彩作客他鄉

  最近,她開始參與並主持客家電視台的節目。主持《作客他鄉》時遊歷巴西,並接觸早年客家移民的後代;在《人生的歌慢慢唱》中與老年人分享自己的創作。對邱俐綾來說,「這樣人生才豐富精采!」藉著這個節目,邱利綾同時也帶領更多觀眾看見不同客家年代、不同客家文化的生活面向。

  她用篤定的語氣說:「音樂是拿來玩的」。這是一種生命的投影,不只記錄悲喜片段,更是引起共鳴的力量。邱俐綾十分清楚自己的定位與方向,她將繼續用最自在、最令自己開懷大笑的方式創作與記錄,譜出生命裡真切動人的情感,也唱出她眼裡最獨特的客家記憶!

記者 姚映竹
  姚映竹。 熱愛笑、好吃的食物和遊樂, 升大三的暑假發現自己越來越容易因為簡單卻真誠的事,大哭。 所以我們更想用紀錄的方式來讓自己和世界都變美好。    
記者 姚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