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劉榮昌 寫歌.發現之旅

劉榮昌 寫歌.發現之旅

薛世如  2011/05/14

  一副細框的銀色眼鏡,一頂黑灰色的毛帽,再加上素面的灰色上衣和牛仔褲,輕鬆又休閒的打扮,讓人很難將眼前的這位男士和歌手那華麗的樣貌連結起來。但他一開口,清澈而爽亮的聲音,立刻讓人深信他的歌聲也一定非常動聽。

  他是劉榮昌,客家音樂創作人。

  投入創作一路走來,劉榮昌榮獲了不少大大小小的獎項,還曾經入圍第十九屆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人及最佳客語專輯兩項大獎。對他而言,《老樹新枝》這張專輯的發行,是他創作生涯裡最重要的一個里程碑,這張專輯代表的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新階段的開始,他要用音樂來呈現他所認識的客家。


劉榮昌在舞台上高歌,臉上充滿了自信和驕傲。(劉榮昌/提供)

用心生活 處處都是靈感

  爸爸是客家人,身上流著一半客家血液的劉榮昌,從小住在台北,但由講台語的外婆帶大,小時候就是在這樣多語言的環境下長大。提到為何會用客語創作歌詞,劉榮昌說,「對我來說,既然已經接觸到了,那就拿來寫歌和創作,我覺得一切還蠻自然的。」對於音樂創作,他認為客家音樂和一般國語流行音樂最大的差別,僅止於語言和傳統元素罷了,如果拿掉了這兩個因素,不管是台語、國語音樂或是世界其他音樂,其實都差不多。

  那麼,創作客家歌曲時,靈感的來源是什麼呢?劉榮昌靦腆地說:「就是生活吧!」除了自己感興趣的事以外,在生活中遇到了什麼特別感動的事,劉榮昌就會把它記錄下來,累積起來就成了他的創作靈感來源,而不用太刻意地尋找。劉榮昌覺得,只要用心的去生活去體會,創作的靈感來源是不會枯竭的。

  「創作客家音樂對我來說,其實比較像是一種發現」,劉榮昌感性地說。在創作過程中,他發現了自己沒看到的客家面向,也更深入了解了客家人的生活,所以他認為創作客家音樂對他來說,與其說是一種工作,還不如說是一種發現和學習的過程,發現講這個語言的族群,還有他們的想法。

片面之知 瞎子摸客家象

  劉榮昌認為,客家的本質其實並不能用簡單的形容詞或是三言兩語來帶過,「你可以去看多數客家的生活狀態是什麼,然後去找大概是怎麼一回事,這有點像是瞎子在摸客家象,一人只能摸到一部分。」有人說客家人勤勞節儉,有人說客家人硬頸,也有人說客家人的生活純樸簡單,每一個人看到的客家面向都不同,再經過整合,才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全貌。

  劉榮昌說:「雖然我是半個客家人,但是真正能講一口流利的客家話,那也是大學時候的事情了。」在他成長的過程中,雖然有很多可以接觸到客家話的機會,但是他覺得客家話和一般的語言不同,因為不是拿來交際或工作的,所以如果沒有刻意去學習,即便有很好的環境也沒有太大的幫助。

  他還提到,現在一般人所熟知的客家都還停留在農業社會拿鋤頭種田的時代,那是因為這樣的傳統和形象是現在社會大眾創造出來的。對他而言,客家就是一個名詞,定義出一群人,他還說:「現在都世界一家了啊!所以客家對我而言,頂多是一種語言的分類。」

一種責任 做不賺錢的事

  對於創作靈感豐沛的劉榮昌而言,創作並不困難,但要將作品發表,或者是把一件東西做到「有質感」卻很難。因為對自己的要求很高,所以對每一件事情都會全力以赴,雖然客家音樂專輯的市場並不大,但是他還是堅持下去,「雖然大多數人都還蠻喜歡賺錢的,可是還是要花時間去做不賺錢的事情,那是一種責任吧」,他說。

  儘管對創作客家歌曲有極大的責任感,但提到傳承客家文化時,他說:「講傳承這個詞我覺得太嚴重了啦!大家聽到臉就都綠了。」他認為,在自己的崗位把自己的事做好,就是在替客家做事,因為這麼想,所以他對自己的作品都有很深的期待和很高的要求。在發行第一張專輯時,他沒有太多的想法,只知道要繼續做下去,「我覺得我們創作者該做的事就是一直創作,不要停下來。」雖然這是一條不容易的路,但他覺得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在《老樹新枝》這張專輯發行時,他想到的是如何繼續做出更好的音樂,畢竟社會對客家音樂的認識度並不高,也沒有太多的接觸,即使現在的資源和以前相比已經豐富許多,但他仍認為政府機關應該配合在前線打仗的人,而不是一層又一層的行政和宣傳抽成,「如果政府那邊有十塊錢的預算的話,最後到達真正在第一線打仗的人,拿到的可能連五毛都不到。」他感嘆地說。


抱起吉他,自信地演唱著自己的音樂,劉榮昌認為這就是在為客家貢獻。(劉榮昌/提供)

做好本分 為客家盡心力

  努力把客家音樂做到最好,這是他為客家所能付出的,而他也希望從事各種行業的客家人能盡力的去做每一件事情,不是本末倒置的丟下手邊的工作去搖旗吶喊恢復客家文化云云。盡自己的本分,就是在為客家盡心力。

  「如果台灣是一個系統,我覺得我們還在一個充實內涵的過程,重點不是讓人家看到客家,而是客家人做了多少事是值得被看到的。」劉榮昌用音樂讓大家看到也聽到了客家人的聲音,他認為一味地想讓人看到客家令他很不解,應該一步一步來,而不是想要迅速地發光發熱。

  「我們沒有辦法老是都在耕田、拿鋤頭、戴斗笠,應該思考的是有沒有可以呈現當代客家樣貌的作品或特色?」劉榮昌認為,客委會所形塑的一直都是客家的傳統面向,但那能持續多久是個問題,客家不能一直停留在過去,而是要創造些東西來延續,透過音樂,劉榮昌認為他用音樂充實了客家的內涵,但他也說這樣還是不夠的。

  外在的形象美化固然也很重要,但劉榮昌覺得實質的內在充實才是大家應該去努力做的,不然到時候的客家就會淪為空有華麗的外表,但骨子裡卻一點東西都沒有的空殼,他說:「我從來不認為我為客家做了什麼很偉大的事,但我相信這樣一直地付出很值得。」因為認同,所以才肯願意付出和犧牲。

  「我認為我們這一代並沒有做出什麼太多值得被注意的事情,所以讓我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好好努力吧!」他最後語重心長地說了自己的感觸,也道出了他對客家深深的期許。

記者 薛世如
身高一米八一,體重起伏不定,感謝父母把我生的人模人樣,給我一個溫馨可愛的家。 祝大家天天開心,不愁吃不愁穿,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記者 薛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