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羅文生 九芎林田調 滿腔熱情

羅文生 九芎林田調 滿腔熱情

歐士豪  2011/05/14

  一個微涼的午後,在竹北客家文化園區的問禮堂,羅文生親切且生動地述說著他的經歷,從生活小事、地方故事到田野調查,他以客家為主軸,用故事的方式敘述文化,用經歷展現自己對客家身分的認同。訪談中不難感受到他的熱情,在言談中也理解了他對傳承的使命感。

客語薪傳師 也是導覽員

  曾在國小教過多年客家語,客語老師羅文生身上掛著好幾個頭銜,他除了在社區的長青班開設客語班,還是第一屆客語薪傳師,也經營印刷工廠。他做過古蹟導覽員,同時也是新竹縣口譯人才委員會的工作人員。但羅文生強調,他現在主要的工作重心是經營九芎林工作室並從事田野調查,職務雖看似多樣,但大部分都和客家脫不了關係。

  羅文生說,他所從事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因為興趣而做,盡可能廣泛地接觸與閱讀,培養多元的興趣,不管是文化、歷史、宗教、植物、生態、建築、古蹟……等等,並不侷限於一個地方,而是多方擴展自己的觸角,不管什麼項目都學一學,處處俯拾皆學問,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因為這樣很有趣啊」!

  羅文生還透露,他的床頭總是堆滿各式各樣的書,隨時有空隨時看,這些內容也許不會馬上用到,但只要機緣到了,哪天需要的時候就能派上用場。「想讓生活豐富,讓生活爆炸,每樣事物都該去玩一下,嘗試一下,別給自己設限」,羅文生神采奕奕地說。

  謙稱自己的學問雖說不上精通,但什麼內容他都能說出自己的一番道理,把自己準備好,隨時都能衝出去。羅文生把這樣的生活方式比喻成在操場裡賽跑,只要不退出,持續跑下去,就永遠不會被淘汰,總有一天會到達終點。

  「因為我喜歡,就這麼簡單」。對羅文生來說,田野調查算是一份「不是工作的工作」。他經營工作室,從事田野調查,既沒有老闆也沒有壓力,完全是因為自己的興趣和喜愛而去做。


羅文生也是專業的古蹟導覽員,進行導覽外,並開班授課,訓練導覽人員。(羅文生/提供)

訪老人  查資料 過程愉快

  他還提到,田野調查常常需要和老人家聊天,過程非常愉快,只要把老人家的心房打開,就能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也可以找到許多在社會上消失的東西。漸漸地,他也產生使命感,要把這些逐漸流失的傳統與文化傳承下去。

  雖然不是科班出身,但羅文生對於田野調查十分地投入。他把田野調查的過程比喻成是在遊山玩水,到處查訪的過程有時還必須上山下海,走遍各地,常常一走就是整個早上,若沒有興趣,只是要為了工作而工作,馬上就累倒了。

  他以剛完成的「竹塹社土目潘文起與九芎林」調查為例,為了調查曾經開發過芎林的客家先人潘文起並尋找他的後代,他和妹妹羅瑞霞兩人找遍新竹縣市大大小小的墳墓。因為一開始完全沒有資料,他翻遍文獻,找出所有關於新竹和芎林的書,一本一本、一頁一頁的查找抄錄,全部都是憑人工找出來的資料,並一份一份地抽絲剝繭,有時看似不相關的東西,其實也可能是關鍵,好不容易才能找到一點線索。

  這樣的過程若沒有熱情,很難支持下去,別人眼中看起來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但羅文生說,只要不把它當作是工作,其實做起來很好玩。而且他強調,這樣的過程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收穫,在調查中找到就是自己的東西,好好收藏起來,等到哪天時機成熟,把這些東西集結成冊出版也是個好方法。

  羅文生結合熱情和使命感,把田野調查當作自己的使命,而他對這份工作也充滿熱忱。

客家人在一起 應說客語

  語言和宗教是文化最重要的兩個因素,若是失去其中任何一個,文化就會有消失的隱憂。羅文生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導客家語,他雖自謙地說自己對客家文化沒有什麼貢獻,但他在教學過程中就已默默地為客家文化的傳承在盡心力。

  羅文生說,因為種種因素,相較於閩南語,客語在一開始就處於較弱勢的地位,現在媒體也多以國語和閩南語為主,雖然現在有客家電視台,但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這樣的大環境對客家語並不友善,再加上現在小孩比較不愛學習客語,他擔心哪天客語就這麼消失了。

  他呼籲客家人「要有身為客家人的堅持」,客家人在一起時一定要說客語,若客家人和客家人在一起時不堅持說客家話,久而久之客家話就會慢慢消失,「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沒有文化這個族群就沒有存在的理由」,在言談中羅文生不自覺地流露出自己對客家的強烈認同。


在台東小學校門口,羅文生和友人一起到山上做原住民相關的調查。 (羅文生/提供)

晴耕雨讀 為生活而固執

  成長於傳統客家庄的羅文生,小學時期曾有一段時間因家境問題被送到閩南人居多的宜蘭念了幾年的書,因此他也能說得一口流利的閩南語。他在田野調查過程中接觸許多閩南人和客家人,逐漸地看見兩個族群在各方面所表現出不同的典型。

  談到客家人的形象,在他看來,除了現在比較年輕的一代之外,大部分的客家人還是很勤勞且節儉,尤其許多老人家還是維持著「晴耕雨讀」的簡單生活。他表示一開始是因為生活困苦,為了生活,不得不勤儉,這不是硬頸,是為了生活,「為了生活而固執」,羅文生說著,在他身上似乎也映照著因為生活而勤勞節儉的傳統客家人的影子。

  羅文生雖謙虛地說自己對客家文化的貢獻微乎其微,但從他所做過的研究與他的事蹟可以看出,面對相對弱勢的客家文化,羅文生用自己的方式來瞭解進而保存、傳承客家,不只因為本身是客家人,而是喜愛著自己所在的這個族群,想為它好好的盡一份力。

記者 歐士豪
歐士豪,傳科系三年級生。 興趣雜亂,沒有專長。 正在尋找最完美的故事。  
記者 歐士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