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羅瑞霞 客家故事說不完

羅瑞霞 客家故事說不完

朱寶欣  2011/05/14

  長長的捲髮,烏黑而油亮,笑起來眼睛瞇成一條線,一身樸素的打扮,這就是羅瑞霞,竹北國小的客語老師。雖然是當老師,她小時候卻沒有受過正規教育,是靠長大之後自我進修學習知識。有一段時間,她跟文史專家劉還月實習,到台灣各個部落參觀。同時她也是一個導覽員,業餘時間導覽竹北六家的歷史建築。她還常參與各種活動,並把活動記錄下來,當成日後參考的資料。

自修 跟著劉還月實習

  羅瑞霞生長在一個普通的客家家庭,家庭環境保守,有重男輕女的觀念,男人的地位比女人高。小時候因為家境貧窮,負擔不起每個子女的學費,身為女生的她,沒有辦法念書,從小就得幫忙田裡的工作,如種菜、種蘿蔔、插秧、養雞鴨,還有撿木柴等。雖然勞動很辛苦,但是工作完之後可以和村里的小朋友一起玩,日子過得很愉快。慢慢長大以後,羅瑞霞開始靠著自己進修,因為對客家有一份濃厚的感情,所以專門鑽研有關客家歷史的書籍,還跟文史專家劉還月實習,到台灣各個部落參觀,在部落裡留宿,藉此觀察當地人生活的各個面向。

  二〇〇二年,羅瑞霞憑著流利的客語和自學來的客家知識,當上國小鄉土老師,主要教小朋友客語拼音和音節。她認為學會了客語,就很容易學其他語言,因為客語的發音變化很多,容易觸類旁通。她還強調學客語最重要的就是學好音標,可是音標是很死板的東西,如果只講音標,課程會很枯燥乏味,所以她還會在課程中加入有趣的元素,例如個人成長趣事、客家特色等,提高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更容易學會音標。


在恆春的海邊,羅瑞霞用笑容訴說自己的真性情。(羅瑞霞/提供)

教學感動 一次又一次

  而這樣的努力也有了回報,學生上課都很認真,令她很欣慰。學生還會向她反映,學了客語可以增近親情,因為可以和祖父母溝通,祖父母高興,學生也開心。有一年在羅瑞霞的生日,學生們親手製作了一張很大的生日卡,裡面有各個學生的簽名和繪畫,學生們還在課堂上一起唱生日歌,令她覺得非常感動。羅瑞霞說,老師的薪水雖然不高,但是很有意義,希望能以一己之力傳承客家文化,能做多少算多少。

  八年前,羅瑞霞當上了導覽員,課餘的時候帶團導覽竹北六家的歷史建築,並負責訓練其他導覽員。她說在導覽新瓦屋的時候,看到那裡的采田福地,就像回到了從前。最近幾年,她參與了很多有關客家文化的調查,其中包括田野調查、文化普查、個人訪問、記錄土地公廟等,也參與不少活動,例如客家戲、謝神祭、花鼓舞、圓醮祭等。她介紹道,圓醮祭是一個慶祝建築物竣工非常重要的祭祀,歷時三天,過程慎重,每個儀式、步驟,都有既定的規則,她把這些一一記錄起來,作為日後的參考。

  她也透過訪問來記錄資料,有次去探訪部落中的百歲人瑞令羅瑞霞印象很深刻。對方是一個紋面老人,談話中聽到了很多特別的經歷。這些參訪都需要頗多的時間和精力,當被問到是什麼動力推動她,她說一來是想探討客家的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她能接觸到很多人和事;二來她喜歡這些小人物,他們真誠,熱情,做人腳踏實地,講的就是現實發生的故事,令人格外能理解體會。她還說,曾經參觀一間茅屋,現在已經拆掉了,令她覺得很可惜,所以希望自己能把這些東西記錄下來。

花屯女 激勵客家婦女

  羅瑞霞所寫的《花屯女》是一篇關於客家婦女的論文,花屯女就是童養媳的意思。論文裡面講到有些婦女小時候被賣到別人家裡當童養媳。羅瑞霞的媽媽也是一個花屯女,這個身份在以前是比較低的,但是當時的環境不好,有很多女孩子都是這樣。到現在,一部分的花屯女還健在,但她們仍然總是覺得自己身份低微,而感到不愉快。

  於是羅瑞霞萌生了一個想法,想鼓勵這些婦女。她走訪以前認識的鄉親家中訪問,收集了很多有關的資料,創作了這部作品。她想透過這部作品,記錄當時的制度,讓後人知道;另外也想鼓勵這些婦女,告訴她們:以前辛苦的日子已經過去,現在兒女都長大了,生活也過得穩定,所以不要再為以前的事情難過,應該拋棄過去的事情,勇敢活出自己,過快樂的生活。她說創作的時候學到了不少東西,但是不能自滿,希望能發現更多有價值的事物,創作更多的作品。


花鼓隊參加新竹縣國際花鼓藝術節,一大班婦女又唱又跳,氣氛熱烈。(羅瑞霞/提供)

喜挖掘 新鮮人新鮮事

  羅瑞霞喜歡發掘新鮮的事物,所以她對很多東西都有興趣,想花心思去找答案。有一次,她想找他們家族的原居地,於是去大陸尋根,透過翻查族譜,找到祖先居住之處,是一個叫隘口的地方,現在有三、四十戶人家,還在那裡拍攝和參觀。就是這樣,她不斷發掘新事物,每次都讓她得到不同的滿足感,令她對於探索的熱情愈加濃厚。

  羅瑞霞比喻說,不同的人或物品就像不同的化學元素,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間,都有不同的變化,得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每每都能從中學習到新的東西,這是吸引人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她希望能在這些新事物中探討客家的文化和精髓,並且把學到的東西保留下來。這種對客家文化的堅持,來自於她對客家深深的熱愛。她說會繼續發掘事物,也會盡她的能力,把客家文化發揚光大。

記者 朱寶欣
hi,我是大寶
記者 朱寶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