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田本 客家民俗的活寶典
詹田本 客家民俗的活寶典
張睿文 2011/05/14
隨著「嘰」的一聲而回頭一望,只見一個穿著輕便卻不失嚴謹的老先生掛著和藹的笑容迎面而來,雙手俐落地牽著腳踏車停放,踏著不急不緩的腳步走近,然後問了一句:「你是張同學對吧?」聽到這個問題,眼前來者不做第二人想,正是蘆洲客家人文協會理事長詹田本。
詹田本是新竹縣關西鎮人,是一個道地的客家人,操著一口流利的饒平腔客家話。相較於海陸或四縣腔,饒平腔算是一個較少人會用的腔調。雖然現年已經七十多歲了,但從他的言談和舉止中卻仍然能感受到一種讓人精神為之一振的活力和生氣,而宏亮的笑聲也是他的註冊商標,遇到同意的事情時總不斷地點頭稱「對」,令人印象深刻。
「客家文化若要延續推廣,一定要先向下扎根。」出生於1930年代的詹田本對自己的童年有著深刻的記憶,一如大多數的小孩一樣,小時候他不是跑到附近的小溝渠或小溪遊玩,去抓溪哥、毛蟹和Pon Pe Lay(鬥魚),就是到附近的小丘陵採山楂,又或者是到附近的田野去抓田螺。與其他孩童較不同的地方是,詹田本從小就意識到自己的客家人身分,也以認同自己是客家族群為榮。
詹田本正在介紹目前影響他最深的一本書—「千年客家」。(張睿文/攝影)
面對文化流失 他默默保存
直到詹田本上高中的時候,才發現到了一個對客家文化傳承頗具威脅性的問題,那就是:客家人不敢承認自己是客家人、不敢說客家話。更嚴重的是,甚至有客家人不願意認同或接受自己是「客家」族群。當時仍處於戒嚴時期,在政府的打壓下,學校禁止學生使用任何方言,這個狀況延續到一般家庭裡,許多父母不願意以自己的母語和孩子溝通。和母語同樣受壓抑的閩南人相較,客家人對自我語言的認同又低很多,有一部分的客家人對自己的語言敬而遠之,不只不敢說客家話,連帶地有很多客家文化都逐漸遺失。那時還只是一個高中生的詹田本雖對客家文化有著滿腔的熱血,但個人的力量微薄,再加上政治情勢干預,根本無法有效的組織活動或團體,於是他改變了目標,選擇默默地將客家文化收集並保存下來,他不希望客家文化的傳承斷絕在他這一代。
民國五十三年,詹田本服完了兵役後,到台北縣的徐匯中學掌廚,他總是利用休閒的時間持續不間斷地去認識客家文化,他特別喜歡客家文化中的三大調「平板」、「山歌仔」和「老山歌」,也認為它們和整個客家歷史中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唱歌跳舞包粽 吸引小朋友
「客家鄉情源流長,千山萬水難阻隔;篳路藍縷志四方,美德文化得永傳。」這是掛在蘆洲客家人文協會的一首詩,點出了客家人渡海來台拓墾時的艱辛及期望將客家文化永傳下去的理想,唸起來頗有那種戰駒齊揚的豪邁雄風,意境深遠。十年前退休後,詹田本加入了蘆洲客家人文協會,目前他擔任該協會的理事長,站在一個管理者的位置,結合了組織經營和文化延續,詹田本推行了不少小型活動,其中比較著名的一次是在2010年夏天舉辦的客家藝文展演及客家舞蹈活動。那場活動結合一群熱愛客家文化的人士熱心參與,並發揚竹板舞和客家精神。除此之外,他也在協會開辦了山歌班、舞蹈班和胡琴班等課程,現在正在籌劃夏令營,藉由唱歌跳舞、包肉粽、走訪客家村落等活動,來引發小朋友對客家語的興趣,進而自發的去學習如何說客家話。
詹田本(右二)在三峽客家文化園區和其他客家協會會長紀念合影。(詹田本/提供)
長期流浪做客 所以叫客家
為什麼不直接開辦母語班呢?詹田本笑著回答:「因為小孩子沒興趣啊!沒有興趣就不會有人來學,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扎根,要讓他們願意去學習,這樣才可以有效的將客家文化延續下去」。雖然帶著笑意,但仍難掩詹田本對現在社會要以如此拐彎抹角的方法使人學習一種語言的失望。詹田本雖是客家人,可他同樣會說閩南語和國語,而且說得極為流利,然而他對客語的傳承是從未馬虎輕率的,他常要求子孫輩用客家話溝通,現在他的子女多會說一口流利的客家話了,而他的孫子、孫女平日在家裡時也多會用客家話對談。
對詹田本而言,客家族群現今最大的問題不再是認同,而是對自己的文化不夠有熱忱。他在協會服務了十年,注意到大部分有活動或課程舉辦時,閩南人的反應都比客家人熱烈,而且學習成效也比客家人還要好,見到那麼熱烈的回應他當然樂意付出,不過也開始擔憂未來客家文化的傳承文化無法延續。他深思,對客家人而言,是否只要有族群認同就足夠了呢?
「為什麼被稱為客家?因為我們老是被人趕來趕去,那就只能做客啦!」帶著幽默俏皮的語氣,詹田本解釋了為何客家人給人的特色都是硬頸、刻苦耐勞、有韌性而且節儉的原因。正因為長期沒有固定的居住空間,因此一旦有了居住的地方就會聚集住所,凝聚一股向心力,有效地維持原來的風俗;而由於人數少,也養成了客家人互助的美德,為了能夠在別人有危難時伸出援手,客家人平時就養成了節儉的習慣。詹田本說,其實這些特色或習慣都是自祖先輩流傳下來,有些可能無法追溯原因,卻塑造出了客家人特有的傳統文化。
詹田本蒐集、研究客家文化已有五十餘年了,對舞蹈、音樂、美食和風俗習慣都有一定的涉入和見解,雖然無法像專家一樣鉅細靡遺地一一道出所有文化的來龍去脈,但他對客家文化的知識,已是一個難得的寶庫。而其中他又對風俗習慣了解較深,例如客家人為何早上不吃粥,一定要吃飯,除夕夜到初一為何要剁雞盤,又或者在春節、端午節、中元節等三個重要節慶一定要聚集在一起,對於這些傳統習俗他都能說出流程細節。
詹田本在講到客家風俗習慣的時候顯得興致勃勃,也許對於他來說忘了這些風俗習慣就形同忘了祖先流傳下來的良好美德,忘了祖先的遺留下來的風俗,那客家文化就不會定型,沒有了固定型態,那又要如何論扎根和永續留傳呢?
![]() |
記者 張睿文
我是張睿文,在某種因素下導致自身變得有點畏懼和他人說太多話的人,習慣用臉書上的名字「張獨行」當代名,上大學後正在用盡一切手段改變自己,另外在大學兩年宅生活的洗刷下有點掉入了2D的世界中,但請千萬不要把我當成一個完整的宅男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