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范揚松 客家必須創造新價值

范揚松 客家必須創造新價值

龔霈鏵  2011/05/14

    在滿是資料、公文、論文的辦公室裡,身穿著正式的襯衫、西裝褲的范揚松,沉穩的氣息中帶著自信的笑容,顯得怡然自得。頂著企管博士的頭銜,在企業和教育領域打滾多年,范揚松掛著CEO、顧問、節目主持人、詩人等多個頭銜,但他也是個客家子弟,憑著自己的社會聲望,對客家文化的傳承投注了不少的心力。

捨師專讀竹中  首個轉捩點

    早期范家是在新埔那一帶種植茶和橘子,到了范揚松的曾祖父那代開始移居到鄰近的新豐,對於家族這個遷移的歷史,能言善道的范揚松開玩笑地說,「兩百多年勇氣,只能移動十一點八公里。」民國六、七〇年代時,新豐工業區開始發展,范家以代工為主要的生計,利潤微薄。因為家中貧寒,升學是范揚松的首要抉擇,希望未來的生活能有所改變,他一連參加了高、中職聯考和師專考試,竟全都考上了。

    因為家庭環境的因素,家人希望他讀新竹師專,當時的時代背景念師專是因為有公費而且畢業後有的工作保障。此外,只有小學教育程度的父母,認為當老師是最偉大的工作。幸好舅舅獨排眾議勸他父母,也因此當時范揚松雖然已到新竹師專報到,卻因為舅舅的一席話,讓他毅然地回新竹中學就讀。但那時竹中已報到完畢,全校無人敢做決定,三天後校長出差回來,看過成績後同意讓他入學,需要的程序到時候再補辦,而這也成了范揚松生命中的第一個生涯轉折,而他也沒讓這位恩人校長失望,在校三年都拿獎學金,履行對父母親的承諾,不增加家裡的經濟負擔。


客家子弟范揚松是客家文化推廣的重要推手。  (龔霈鏵/攝影)

離家激起認同感 為文懷鄉

    高中畢業後,范揚松離開熟悉的新竹,進入政大企管系就讀,他發現全班一百三十個同學裡面,竟只有兩個客家人,而也正是在那個環境下,第一次感覺自己客家人的身分,只有在竹友會時才會一起講客語,不過,范揚松當時還沒有所謂的客家主體意識,在參加許多社團、結交朋友之後,客家人的想法就淡化了。不過這段時間他常回到新豐辦村民聯合晚會,開始有一種強烈的意念,應該回到這片土地上做點事,因而才歸納出他的文學創作,結合了土地和人民作為他寫作基調,「帶你走過大地」、「俠的身世」、「木偶劇團」等著作表示對土地的關懷,也為他贏得了許多著作的獎項和榮譽。

    大二那年,范揚松交了個閩南籍的女朋友,女友一家人都討厭客家人,這件事當時深深地衝擊他,「第一次覺得為什麼客家人會給人嫌棄、討厭。」之後他才了解到,這是因為閩南人「娶老婆要娶客家女孩子,嫁老公不要嫁給客家人」的傳統觀念。

行銷龍泉茶 主持電視節目

    念研究所時,好友游日正在龍潭鄉當鄉長,發現龍潭人很窮困,當時沒有北二高或宏碁且物產有限,因此想辦個客家文化活動的企劃案,范揚松受邀幫忙,第一次涉入這個客家這個領域。當時,他規畫十個不同的主題,在十天表現出客家的不同文化,並且透過客家節慶推廣龍潭茶葉,讓原本被拿去做凍頂烏龍茶茶菁的龍潭茶鹹魚翻生,大大提高了利潤,龍潭茶葉不耐久泡但很香,「凍頂烏龍茶前兩泡的香味就是龍潭的香味。」龍潭茶之後命名為龍泉茶,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品牌,更成為台灣地方農特產的首度行銷,范揚松當時還出了一本台灣民俗文化專輯,用報導文學的方式記錄這次的活動。

    在漸漸有了客家人的自覺之後,范揚松在因緣際會下發現許多很有學問的大學教授都是客家人。他深思,「台灣的客家人其實不少,只是一直沒有舞台讓他們現身。」隨後,客家電台也來訪問他關於客家的理念及發展歷程,發現他所談的正是客家電視台所缺乏的,後來並邀請他擔任《高峰客家力》節目主持人,與余思嫺做搭擋,用客家話做訪談,訪問客家成功人士的經歷與態度,這個節目還被推薦為優良客家節目。

    在節目訪問中,范揚松歸納出客家文化須以「市場導向」來推動的心得。他認為經濟實力如果不夠強大,語言文化的保存就很困難。另外,他也不贊成將客家節目都集中於同一家電視台,否則會讓客家文化成為一個孤島。范揚松嚴肅地說,「因為客家電視台不是只給客家人看的。」


主持《高峰客家力》節目訪談,長榮大學副校長徐福棟(圖中)接受訪談後合影。(龔霈鏵/攝影)

大老太權威 新一代不敢出頭

    雖然常常受邀進行有關客家的研究案,並發表建言,但范揚松其實也曾在參與客家活動時受到挫折。當時剛出社會,有許多人發起成立客家創業基金,而范揚松獲邀參與企劃書的撰寫,卻沒多久就有傳言說他想利用這個機會去從事政治競選,於是他黯然退出這個籌辦會,不過還是依約將企劃書完成,只是不參加籌募款項的事宜,不過這個籌辦會最後仍無疾而終。

    「有時客家大老反而會成為一個障礙。」范揚松體會到客家老一代的權威性格太重,以至於新的一代不敢出頭,而這就是傳統應該調整的地方。他也談到許多客家文化活動毫無創新可言,只是一直不斷重複,「桐花季總會隨著桐花飄落而飄落。」他認為應該結合在地的經濟特色做活動,而非緊抓著所謂的傳統不放。

    曾參與馬英九競選總統的客家白皮書起草工作,范揚松提出一個不同於一般看法的觀點,那就是應該是向政府證明客家有多少價值,才有資格要求社會資源成果的分享,而不是一味的乞討。

    在范揚松的心中,客家精神歸納出來就是「硬頸精神」,但硬頸不是盲目的,要有知識的判斷。他強調,政府應該鼓勵客家研究以及客家產業、客家文創的發展,將這些較弱的地方強化起來,並改善體制,多成立客家社團,客家必須在過程中找到一個焦點,尋找最大的優勢很重要。他更強調,客家必須創造新價值,就應該將好的人才放在世界的平台上,而不是一味地吹捧客家文化。

記者 龔霈鏵
如果我的文字有激起你那麼一點漣漪, 那其實我已別無所求。
記者 龔霈鏵